历史开讲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一道,并称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都发生在历史转折关头,而且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重创了袁绍主力,又经过几年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
《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平定黄河以南之后,迅速渡过黄河,攻占了河内郡,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与此同时,袁绍在灭掉公孙瓒之后,也立即挥师南下。这样,北方地区的这两大军事集团,无可避免地就要兵戎相见了。官渡之战由此爆发。
从曹操这个方面说,官渡之战大体经过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点是防御。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多万大军,准备进攻许县。当时,袁绍已经占据冀、幽、青、并四州之地,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势力要比曹操大,诸将都认为难以抵挡。
曹操却很自信,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兵多而不会用,将领骄傲,政令不统一,所以,是不难打败他的。他那广阔的土地和丰饶的粮食,正好作为献给我的礼物。曹操与袁绍从小就是好朋友,对他的性格和弱点,都了如指掌。
面对袁绍军队的进攻,曹操调兵遣将,进行防御。他把大本营设在官渡,官渡在今中牟县以北。然后,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北上,驻扎在白马,白马在今河南滑县境内;一路西进,驻守延津。白马和延津,都是重要的黄河渡口。同时,曹操又派兵占据齐地,防止袁绍从东边进攻,同时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保证侧冀安全。在摆开架式之后,曹操还忙里偷闲击败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公元200年2月,袁绍发出讨曹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喷头,随即进军白马,企图攻占这个战略要地,保障大军渡河。曹操采取荀攸献上的声东击西之计,没有北上去救白马,而是引兵向西,去了延津,声称要去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果然中计,分兵西去迎敌。曹操却虚晃一枪,命张辽、关羽为先锋,以急行军速度直扑白马。
刚投降曹操的关羽大展神威,远远看见袁绍大将颜良的麾盖,便策马冲入万众之中,斩杀了颜良,袁军溃败。曹操大喜,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不料,关羽知道刘备的下落以后,便逃走回到刘备身边去了。不过,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
曹操斩了袁绍大将,解了白马之围,显示了军威。但他知道,袁军势力强大,白马终不能守。于是,曹操主动领军南撤。为了防止袁军拿白马民众撒气,曹操在撤离的时候,还带着白马的民众,扶老携幼,一同撤退。《三国演义》只写了刘备撤退时带着老百姓,以显示其仁义,而对曹操这事,却只字不提。
曹操知道,袁绍必不肯善罢干休,于是,在南撤途中,又在白马山设下埋伏。袁绍见白马兵败,十分恼怒,令大将文丑和刘备为先锋,率军追赶,不想正中埋伏,又是大败,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三国演义》把文丑被杀,也记在关羽头上,这是不能确定的。
曹操的几次防御战,都获得胜利,然而,他却放弃了白马、延津等地,不在黄河沿岸阻击袁军,而是令全军退守官渡一带。这个决策是高明的,因为白马、延津等地远离许县,补给线很长,官渡则离许县很近,而袁绍大军渡河南下,战线就会拉长,薄弱环节就会暴露。曹操早在官渡一带,修好了防御工事,以逸待劳,阻击袁军。
第二阶段,是相持。袁绍见曹军兵少,而且步步后退,便不顾谋士们反对,亲自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攻占许县。公元200年8月,袁军攻占阳武城后,接着推进到官渡。袁军依靠沙丘修筑营垒,东西延伸几十里地,与曹军相对抗。
曹军凭借营垒坚守,很少出战。袁军堆起土山,据高向曹营射箭,箭如雨下,曹军士兵都躲在工事里,行走时用盾牌护身,构不成大的威胁。袁军又采用挖地道的方法,也被曹军破解,没有奏效。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当时,袁绍的兵力,有十几万人,而曹操用来抵御的兵力却不多。《三国志》说,曹军不足万人,其中伤者十之二三。裴松之则认为记载不准,许多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曹操那几十万精锐的青州兵,都哪儿去了?所以,关于曹操的兵力,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不过,从防御的兵力来说,曹操的兵马确实没有袁绍的多。
在相持阶段,是最困难的时期。曹军兵少,粮食也快用完了,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曹操便给留守许县的荀彧写信,商议是否将部队撤回许县。荀彧坚决反对,他认为,在这关键时刻,谁能坚持到底,谁就会取得胜利。贾诩也不同意撤军。于是,曹操咬着牙,继续坚持。确实,坚持就是胜利,时间不长,曹操就迎来了重大转机。
第三阶段,是反攻。曹操迎来的重大转机,是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投靠了曹操。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朋友,他之所以背袁投曹,《三国志》说,是因为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有的史书说,许攸与其他谋士闹矛盾,袁绍又不听他的计策,所以许攸投靠了曹操。
许攸到了曹营以后,泄露了袁绍的重大军情,并献上火烧乌巢之计。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距袁军大营四十里。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奇袭乌巢,将袁绍军粮辎重烧为灰烬。
袁军没有了粮食,军心动摇,人心惶惶。这时,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又率部投降,导致袁军内部分裂,大军崩溃。曹操乘机反攻,袁军无力应战,兵败如山倒,被杀死七八万人。袁绍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回河北。
曹操从缴获的袁绍文件中,发现了许多许县官员与袁绍联系的信件,但并没有追究,而是一把火烧掉了。曹操能够宽容通敌者,却不能容忍恃功自傲、对他不敬的许攸,把许攸杀了。
袁绍大败,气得发病吐血,一年后去世。曹操继续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作战,袁绍的儿子们就更不是对手了,屡战屡败。公元204年,曹操大军攻占了袁绍老巢邺城,袁氏集团覆灭。后来,袁谭被杀,袁熙、袁尚逃奔乌桓去了。
曹操进入邺城,跑到袁绍坟前,痛哭流涕,进行祭奠。曹操还安慰袁绍的妻子,归还了袁家的宝物,赠送袁家人衣物,发给他们粮食,似乎对袁绍很有感情。
不过,在利益面前,任何感情都是苍白的。曹操一面哭祭他的好朋友,一面继续追杀好朋友的儿子。不久,曹操远征乌桓,追杀袁尚兄弟,斩草除根了。曹操统一了北方,下一步,他就要率领大军,直捣江南,准备统一全国了。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