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什么要叫岭南(为什么广东被称为岭南)

抒情君 12

已看过《广东:丹霞岭南(潮汕篇)》《广东:丹霞岭南(客家篇)》《广东:丹霞岭南(粤西篇)》《广东:丹霞岭南(广佛篇)》的读者,可直接下拉到【陆 珠三角.深莞】部分阅读。

壹 潮汕

2022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和老林站在汕头一处无人的海滩边,看着眼前波涛起伏的大海。

海浪哗啦啦冲上来,海浪又哗啦啦冲下去。

那天太阳耀眼,逼得我戴上墨镜遮挡日光,老林常年生活在海边,不为所动,只是眯着眼看着远方,他一头长发,皮肤微黑,虽已四十多岁,但全身肌肉紧实,看起来十分健壮。

九十年代初,我就跟着长辈在这一代搞走私。老林指着前面的海滩,缓缓跟我说起了往事,我们主要搞一些日本过来的二手摩托车和小汽车,也搞手表、电视、日用品、电饭锅。

从1980年代开始,华侨回国可以托运一样大件,一般华侨会选择带摩托车,当时一辆摩托值几万块钱,所以搞搞摩托车轿车什么的,在那时很挣钱。

具体多少钱?我问他。

老林想了想说:我记得我们走的是快要报废的日本右舵车,一个柜子六辆车,大概卖3-4万一台,每台车有几千块钱利润,车先改左舵卖到外地,那些年有关系就可以上牌。

1992年时,中国人平均工资是150元每月,走私一台车,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好几年的收入。

我们老汕头人在香港有亲戚,利用这层关系,改革开放后,曾经靠这个赚到过大钱。老林笑微微看着我说,你真想了解潮汕么?那你得了解两样东西,一个是贸易,一个是走私。

但是在了解这两件事之前,我最好先跟大家讲一讲揭阳和潮州,因为大潮汕地区的时间线,他们俩排在前面。

最早住在潮汕地区的是古越人,这些人喜欢留短头发、在身上刺文身,叫断发纹身,水性又好,擅长渔猎,平时在树上盖巢居,或者将茅草房屋凌空建在柱子上,还保留着人殉和猎首的野蛮习俗,风格比较狂野,但也不能说人家是野人,已经能搞搞青铜器和音乐,只是在文化上整体远远落后于中原汉人。

秦末时南海郡尉赵佗乘天下大乱,把几条重要交通要道堵死,在南方建立南越国,也叫南粤国,地方还挺大,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部分地区,广东的粤字来源于此。

赵佗跟大家说不要做野人啦,我们玩农耕吧,将南越从氏族社会带入到农业社会,带领大家完成文明升级,但这个国家只存在了93年,被汉武帝给灭了,从此加入西汉大家庭。

但一直到唐代,潮汕这块地都没多少汉人迁过来,因为那时南方天气比现在热许多,水里多鳄鱼、山上有老虎,水泊众多养毒蚊子,叮一口容易死人,古人不知道原理,只知道一到这块地就容易上吐下泻,就管这个叫瘴毒。

史料上记载两晋、隋唐就有中原汉人来潮汕,但零零散散人数并不多,有记录最大规模的流入,是南宋末年,十几万闽南莆田来的汉人移民到潮汕地区。

其实这些是北方中原汉人,以河南人为主,中原这个词特别模糊,以前的书籍很少图片,没地图解释不清,我小时候被这个地理概念折磨过好长时间,实际是下面这个范围。

从福建过来,是因为北方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都跑这歇脚,后来福建人越挤越多,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有了生存矛盾,就开始往广东没人的地方迁。

客家人的搬家路线跟潮汕人几乎一模一样,不过因为住在福建时,潮汕人住在福建海边的莆田,客家人住在福建内陆的宁化,所以往广东迁居时,潮汕人沿着海岸线搬家,客家人沿着内陆搬家,就造成了两家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

我认为宋末开始有大量人口下广东区域,可能跟天气也有很大关系,我在多篇文章说过,中国南方气温在唐时还十分炎热,水泽过多,北方人热得受不了容易死于水土不服,跟欧洲人早年不敢登陆黑非洲一个道理,唐之后南方天气转好,水位下降,蚊虫猛兽没那么多了,大家才尝试南下。

第一波人口跑这能生活下来,没被熬死,后面的人才敢大量迁移。

中原汉人来到广东后,在这里开垦土地,估计跟南越人为了争地,发生过剧烈摩擦,又经过上千年的斗争与融合,大部分南越人被中原文明征服,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变成了广东今天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大族群。

还有小部分没有被汉化的,演化成了瑶族、畲族、苗族、俚人(壮、黎族祖先)等少数民族,因为打也打不过,文化也弱,只能放弃平地,跑到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的山区里生活。

中原汉人不断跟南越人通婚,也使广东三大族群在容貌和语言上发生了变化。

大家看大多数广府人的面相,是凸面型、鼻梁塌扁、鼻翼宽阔、颧骨颧弓发达,这其实是典型的百越人长相,跟天气、花粉有很大关系,中原人原不长这个样子,是上千年通婚融合了百越人的基因。

据我个人日常观察,广府人南越的容貌特点更明显,潮汕略有,客家人最少,可能是客家人更保守,没有大量和南越原居民通婚。

另外在语言上,三个族群都带着古代北方语言而来,不断吸收福建、南越人以及东南亚的发音,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体系,广东这边番禺、博罗各种地名都跟古越语有关。

关于语言要聊的地方太多,这里先不展开,我们尊重一下老林,他在一边看我们把话题越岔越远,脸色不好看,健壮的胸肌起起伏伏,看样子想打人,我们还是回来谈潮汕地区的事。

前面聊到揭阳是潮汕文化发源地,因为在本地最早建制,秦始皇三十三年就有了正经名份,在古代是潮汕地区最靓的仔。

当时的揭阳东到福建漳州,西到梅州兴宁,地域广大。

所以揭阳跟梅州一样,一个是潮汕话里保留古音最多,一个是客家话里保留古音最多。

熟读我们文章的老读者一定猜到了,揭阳必定有重要江河。

是的,促成揭阳大哥地位的,主要就是榕江。

潮汕有三大水系,分别为榕江、韩江、练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

有揭阳老人家跟我说,榕江在古代更重要些,是潮汕地区的核心河流。先开发榕江所在的揭阳,后开发韩江所在的潮州,是因为古代韩江水浅沙多,榕江更容易运输货物,货物常经揭阳港出发,经汕头一路杀到东南亚,是过去最常走的水路。

先建揭阳,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南宋时这一带土匪特别多,影响各市生意,才在榕江南北河中央沙洲上建揭阳城,从这里出发,北河支流可到潮州,南河可到汕头,能镇匪患。

但从唐朝以后,大概是韩州水越来越深,潮州凭借韩江多条出海口成为海上商贸门户,渐渐压过揭阳,宋明时潮州进入黄金期,出了不少大官,这块地方也叫潮州府了。

秦汉时就有揭阳县,县城具体地址不明并,现在的揭阳市区是宋朝才有的,而潮州是隋朝时才设立时,因此名字揭阳早,但城市潮州老。

本来潮汕地区只有揭阳、潮州双强,但是到了1860年,汕头开埠,潮汕最凶猛的城市即将诞生。

从古代到民国,潮汕这一块因为居于福建广东中间,搞得行政区域划分和名称极其复杂,能把人直接干懵,大家只要记得潮汕的中心,是从揭阳到潮州到汕头这个历史主脉络就可以了。

我在潮州拜访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学者,其一生都在研究潮汕文化,据老人家说,汕头原先最穷最苦,是被揭阳潮州人看不上的边缘区域,明朝的时候,汕头现在所在的位置,海水退出一大块陆地,露出一座山,山从水来,所以有了汕头这个名字。

我问老人家,那最早去汕头居住的人是谁呢?

是海盗,老人家说,最早那边极荒凉,不适合生存,所以早先聚集的村子,其实是明朝的海盗村落。

但汕头也有老人跟我说,汕头是韩江榕江的冲击平原,海浪潮汐冲出一条沙堤,这条沙堤叫汕,沙堤开始的地方,就叫汕头,又有人说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汕字是这么来的。

不管什么原因来的地名,汕头人为了生存,从古至今都特别猛。

古时汕头从宋到明,从夏岭到地都镇都是盐场,是潮州三大盐场之一,没什么人,明嘉靖四十二年,从潮州饶平隔出一个区,从揭阳隔出三个都,建立了澄海县,康熙时在这设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才正式简称汕头。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别的省份古代史我都尽量一笔带过,但广东不行,广东三大族群的形成和相互间的关系,复杂得让人抓脑壳,就是族群内部关联都异常繁琐,我不讲细一点,很多事情大家理解不了,所以多费了些笔墨。

大家忍忍,就快讲完了。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老林所说的,潮汕过去的两条主线了。

潮汕这一块处于福建和广东的中间位置,远离两省经济中心,本地人管这种情况叫省尾国角,自古都不是好生存的地方,明朝时大量走私讨生活,由此产生了海盗,部分还跑去东南亚占山为王。

那时东南亚极落后,没有边境和国家,但大明担心他们走私泛滥影响安全,抓了好大一波华人,拉到南京杀掉了,郑和下西洋时就顺手抓了一批。

跑东南亚当年叫下南洋,这事不是潮汕人一家在干,客家人也干,闽南人也干,这里得说一句,潮汕人其实是闽南人的分支,潮汕话也是闽南话的分支。

准确地说,闽南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族群,从大明开始就深入影响东南亚经济,由于影响力过大,古代政府就有意将闽南区域劈成两半,将潮汕划入广东管辖,强行弱化闽南人,以防止闽南出现独立现象。

闽南就是我以前在《开往江西的高铁》一文里,介绍的厦漳泉地区,厦漳泉跟潮汕原是一体的,语言风俗是统一的,是被行政力量强行分开的。

我见到的每一个潮汕人,都承认自己是闽南人,也承认自己的语言,是闽南语的分支。

这是许多外地人不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坚持实地走访,书上记录的东西,很多故意隐去,或者不方便说,只有实地走访才能更多更广地收集信息。

清初时为了防范沿海居民援助郑成功,潮汕沿海被清军夷为平地,并迁入内地50里生活,直到清收复台湾后才放宽海上贸易,雍正时,有了著名的船头漆红的红头船,漆成红色是为了区分民船与匪船,凡是没漆的就算是匪船,要被抓起来拷问。

明洪武时,潮汕地区人均耕地11.5亩,清嘉庆时,人均耕地只有2亩,清朝被迫放宽政策,不再对去海外谋生的华人追着打,部分没有土地的潮汕人,便乘红头船从澄海樟林古港出发,跑去东南亚求生存,仅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这36年间,有150万华人去到泰国谋生,其中60%是从樟林港坐红头船过去的。

泰国今天聚集了800万潮汕人,便是这么来的,所以潮汕人对红头船一直有很深的感情。

大家一定要留意,在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五种人,按数量依次是闽南人、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海南人,大家分散在东南亚各国,有的已经混成商界大佬,极大影响到了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经济。

这些商人依附于东南亚本土势力,有钱但没有政权和军权,遇到社会危机时,当地政客就会把他们当替罪羊扔给民众泄愤,所以东南亚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华人大屠杀事件。

都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本土政客拿富裕华人开刀的结果。

潮汕人除了正常的商贸,还会做一些地下生意。

按《潮州府志》的记载,嘉靖后期漳州潮州海盗颇多,原海盗基地宁波双屿港被明军剿灭后,大家都跑到汕头南澳岛来,带头大哥有许栋、许朝光、曾一本、谢策等人,手底下有上万名马仔,这些人跟东南亚、日本、葡萄牙人做生意,搞得热火朝天。

一位汕头老乡跟我说起往事,说他们族谱有记载,祖上曾在明朝时跟日本人做生意,每年四月末日本人来,五月末走,他们在海边搭个棚子、铺几块板子买卖,有刀有枪、有茶有药。

我说当时明朝是禁海的吧?

他说是呀。

我说那这不是走私吗?

他一拍大腿说,这怎么能叫走私呢?这是民间贸易!民间贸易啊!你回去不要乱写,一定要用民间贸易这个词。

我拼命点头:好好好,民间贸易民间贸易,一定只说民间贸易。

这种事历经数百年,本地人已觉得理所当然,所以2022年6月上旬,当我和老林在海边聊起他1990年代走......哦不,民间贸易的往事时,老林是如此的自然。

因为常年下南洋讨生活做生意,又有部分人做了海盗,部分人......嗯,那个,搞民间贸易,才使潮汕人养成了胆大包天的攻击性格,和紧紧抱团的宗族需求。

潮汕人为什么那么团结?

一是在中国时,争夺稀缺的土地和水源需要本族团结,二是出海后,在东南亚异国他乡闯荡,不团结会死人的。

一个潮汕人到了海外,他面临着被当地人欺生,面临着天灾和疾病,生存风险极高,所以他落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潮州会馆或潮汕商会,老乡会给他提供衣食,也可能给他工作或创业信息,会馆就是潮汕人的教堂,是他们活下去的基础条件。

为了在他乡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潮汕人又爱生孩子,开枝散叶,以获取更多的资源。

重视宗族和爱生孩子,是生存环境的一种折射。

这是用高生育率,去对冲高风险。

因为爱生孩子,潮汕人还形成闭环,一般潮汕女从小被灌输不外嫁,潮汕男也一般娶潮汕女,很少娶其他省的女性。

我曾问一位潮汕人,为什么他们只娶本地女性,他说这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因为他们都会生很多孩子,外省女性不愿生这么多,只有在潮汕文化中长大的本地女生,才能接受生四五个。

他们因出海闯荡和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的关系,已经养成了多生多养的习俗,所以婚姻形成了内循环。

其实还是因为依附于特殊的经济链条,才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谋生的安全性大大提高,1990年后出生的潮汕人,生育率已趋正常,许多潮汕年轻女性拼命读书走出去,就是不愿意继续内循环大量生育。

除了宗族和多子,潮汕人还有一个爱喝茶的习惯,几乎全国皆知。

这是因为潮汕人从闽南来,那里盛产茶叶,潮汕人带来了当地生活习惯,而且潮汕人主要经商,做生意就要边喝茶边聊,总不能面对面干聊吧,那氛围太尴尬,说得口干,就要喝茶。

喝茶,是一种社交的缓冲模式。

另因为闽南和潮汕地区土地贫瘠、蔬菜水果产量不够,沿海渔民食入过多鱼虾,没有蔬果身体扛不住,需要通过喝茶来消化过多的高蛋白、胆固醇。

潮汕人爱喝茶爱到什么地步?

就是你冲到别人家里吵架,也要喝完茶再吵。

除了茶,潮汕人闻名全国的,还有他们的美食,常见的有牛肉火锅、牛肉丸、砂锅粥、卤狮头鹅、生腌、打冷、蚝烙、粿条、鱼生等。

潮汕人的美食是多方吸收各路优点形成的,像沙茶酱吸收的是东南亚食材、牛肉丸其实来自客家人,牛肉火锅也只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潮汕地区并不产牛,是潮州官塘人从沙茶牛肉演变,最早配以云贵川的牛搭配成的。

潮汕人多经商,常说生意小小能发家,赚到钱后,要享受生活,又说要会赚、要会花,花钱主要还是在盖大房子、吃好东西、祭拜先祖这些事情上,加上潮汕人全世界到处跑,融合各家所长,才把东西搞得特别好吃。

越是各种人杂居的地方,饮食就越好吃,美味和知识一样,要多方吸收,不要只听信一种素材。

另外商人赚钱后,在吃住上下功夫,这跟过去扬州盐商的行为路径一致,这不是什么潮汕文化本身就精致,而是有了钱以后想日子过得好一点的普通想法,是正常的马斯洛原理的递进。

潮汕人跟普通人一模一样,我拜访过的潮汕人,有的谦虚、有的傲慢、有的直白、有的深沉,他们的不同,还是在于生活环境的逼迫,而产生了向海讨生活的经济链,因为依附于这条经济链,才走出了不同的风格,带来了美食、宗祠、骑楼、饮茶、多子,以及民间贸易。

潮汕人外地的生意做得热火朝天,本地也在1860年后开始发展起来。

老林说:汕头过去一直是一个买办港。

他说起买办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1860年,依据《天津条约》,英国在汕头礐石设领事馆,汕头正式开埠。

估计大家就奇怪了,前面说潮汕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一直是澄海樟林古港,怎么突然在汕头开埠?樟林古港哪去了?

这时候的樟林港因为积沙日深,把入海处的河床抬高,致使航道浅窄,已经被淘汰,沙汕头有榕江、韩江汇入的天然深水良港,可以停泊洋轮,木船可以在这里接收洋船货物,再经榕江、韩江输入内地,韩江溯流而上,更能深入粤东北、赣南、闽北,汕头便因此发家,成为潮汕地区的扛把子。

英国人在汕头开领事馆可不是为了扶贫,而是为了卖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老林告诉我,汕头港开始时其实是一个鸦片港,占到了进口额的50%,如果算上走私,实际上占到了80%。

老林说完,顿了一顿,又补充说:这些旧事,正式资料上都不好意思提,只有我们老汕头人才知道。

图片来源:《潮州志》

汕头依赖港口至此飞速发展,与东南亚、香港、美、日、英各地展开贸易,从1864-1911这48年间,共有12个国籍、3.8万艘次、总吨位3486万吨的外籍商船进入汕头港,逐年养肥了汕头人。

一战后汕头又一口气发展到1939年,直到被日军入侵打断发展进程,这段黄金时期,汕头港外洋船进出次数及吨位排到了全国第三,商业能排全国第七,但汕头港大量进口洋货,使洋货倾销整个潮汕市场,也沉重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放后汕头港从1950年24.7万吨的吞吐量,增长到1962年159万吨吞吐量,但进步有限,汕头能再次发展起来,得到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汕头被设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开始第二次大发展,到1989年时,汕头成为全国第26个GDP超百亿元的城市。

但是汕头竞争不过深圳,货物都不往这边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偏离了方向,还是热衷于民间贸易和地下钱庄,此时上头对汕头灰色经济的容忍已经到了尽头,要求彻查,汕头有人胆大包天,遂发生了2000年震惊全国的迎宾馆事件。

相对于客家人在内陆山地求稳求平安,潮汕人在大海中常处于更危险的境地,经常拿性命搏名利,做事更露锋芒,所以潮汕人能在香港混乱年代,诞生过跛豪吴锡豪、探长雷洛、李嘉诚、刘銮雄等各色复杂人物。

中央安排807工作组下来调查,最后检查1142家企业里,827家是虚假企业,虚开和偷骗税问题的占98%,工作组向全国1万多份发票协查函,证实有9千多份是虚开。

最后认定17.2万份增值税发票虚开,8.8万份伪造,涉嫌偷骗税42亿元,19人因此被判死刑。

迎宾馆事件让汕头吃尽苦头,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人甚至不敢跟潮汕人做生意,1999年到2001年,潮汕企业因此外迁出1200家,潮汕地区的交通建设也一直拖延不前,失去了特区应有的待遇。

事件极大的耽误了汕头的发展,2015年我第一次去汕头时,被城区落后的基建震惊,早上起床去游览市区时,能见到有人戴着斗笠在打扫马路,灰尘腾腾而上,街头电动摩托往来穿梭不歇,碾过狭窄的街道,好似内地三线城市1990年代的场景。

我以前一直以为汕头出富豪,本该是极干净富裕的小城,结果跟想像中完全相反。

2022年再去时,市区基建已进步了许多,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是跟其他沿海城市有一定差距。

但国家并没有因此抛弃汕头,只是在为汕头规划更科学的发展方向,过了十几年,潮汕终于缓过劲来。

一是基建上来了,像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是广东省五纵五横重点工程,投资百亿,施工总工期40个月,建成后将为粤东850万人民每年增加3.11亿立方米供水。

交通方面,汕头目前已拥有四座高铁站,出行已相对方便,目前政府还另投资34亿元对汕头火车站行进大升级,预计2025年完工。

港口这块,从2015年开始,汕头港入选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2021年3月,总投资28.75亿的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竣工,2个10万吨级及1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25万标箱,结束了汕头港没有10万吨级码头的历史,全港总通过能力达到190万标箱,巩固了汕头,成为广澳港区粤东唯一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的地位,粤东大量商品的出口,再不用经深圳和厦门了。

随着基建的提升,汕头的产业也在升级。

汕头的外贸越做越好,进出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555.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53.4亿元,增长了35.6%,十年平均增长3.4%。

2022年上半年,汕头主要出口商品中,还是以玩具、服装为主,暂时还是中低产业。

但汕头未来的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个战略性产业。

汕头新材料规上企业已有280家,已拥有部分细分龙头,像西陇科学、光华科技、美联新材、华兴冶金,成为汕头新材料的领军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宏俐电子、立讯精密、超声电子、中国移动粤东数据中心等,其中立讯精密投资70亿元,要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和立汕智造园区。

其实最最值得聊一聊的是汕头的新能源,说人话就是汕头在疯狂建设风能产业。

像汕头的服装纺织虽已做到了千亿产值,澄海玩具2021年也达到了460亿产值,但这种产品利润太薄,天花板太低,将来还是要看风电。

汕头已有风力发电的大唐集团、绿发集团、华能、华润,投资开发海上风电场,另有风电机组制造的上海电气风电、南瑞集团、上海电气电机厂等一批国内知名装备企业,正在建设4200亩海上风电产业园。

光一个大唐新能源海上风电项目一二期已投资约110亿,未来总共将投资500亿,2021年年大唐新能源就实现35台风电机风能发电,勒门海风场2022年到10月14日,已发电量4.5亿千瓦时,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目前汕头已核准的海上风电场有15个,共计117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海陆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8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94万千瓦,陆上风电装电容量达到34万千瓦,将打造出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群。

风能发电,将来甚至可能,为汕头带来万亿规模的海洋全产业链生态集群。

回顾潮汕这几百年的历程,和潮汕人民艰难的生存史,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在极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身处国角省尾、没有其他资源禀赋的潮汕人,被迫向大海求生存空间,潮汕人的起点太低,生存风险极高,使潮汕人民养成了极强的主动性。

这种主动性游离在黑白之间,一边诞生了各种商业大富豪,一边又诞生了黑社会、海盗、走......那个民间贸易,随经济链伴生的,则是潮汕人的宗祠、商会、美食、骑楼、功夫茶、多生育等。

而在进入新时代后,潮汕诞生了一系列新科技发展路线,才使潮汕从过去黑白游走间,渐渐收敛了野性,步入了崭新的发展轨道。

将来使潮汕人民摆脱生存痛苦,走向美好生活的,还是工业化的积累,还是新科技的力量。

2022年6月上旬,我和老林游览完他以前工作过的地方,一起乘车来到了南澳岛。

这里曾经是明朝潮汕海盗跟日本人走私的地方,但现在到处都是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一排排迎风摇动着扇叶,在山巅施展科技的力量。

老林指着远方那些风力发电机说:

那是我们潮汕的未来。

我没有说话,屏息望着远方。

只听到海浪哗啦啦冲上来,海浪又哗啦啦冲下去。

夕阳降沉,海面铺满了绚丽的霞光。

贰 族群融合

在详细讲述客家人的故事前,我需要对广东地区三大族群的来历和分布做一个解释。

网上许多对广府、客家、潮汕区域的分布图都不太准确,上面这张是相对准确一些的。

潮汕主要还是指汕头、揭阳、潮州;客家主要指梅州、河源、韶关、惠州;广府主要指广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云浮、江门、阳江、茂名、湛江。

其实三大族群常常混居,潮汕地区有100万客家人,分布在普宁、揭西、陆河、饶平、揭东等几十个镇;客家人也不仅仅呆在梅州河源,他们也生活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加起来有190万人说客家话;客家气氛浓厚的梅州,旗下的丰顺县也住着大量潮汕人。

客家人并不仅仅住在粤北山区,康熙年间为了对抗台湾郑家,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30里以上,后来又允许百姓住在沿海,这时候许多原海边居民住久了不愿意回去,部分客家人便主动迁去海边,所以粤西沿海也多客家人。

像惠州号称是客家侨都,其实客家人比例一直在稀释,三大族群在这里融合相处,另外还有大量在深圳买不起房的外省人,最后都在惠州定居生活,惠州已经是一座很复杂的城市了,不能单一地规划成客家人地区。

广东各市客家人比例图,客家人其实全省都有,三大族群本质上是混居

人是会流动的,知识也是,学东西灵活一点就好,知道主线就行,别太死板硬套。

这里需要提一句,广东的汕尾是一座极复杂的城市,它是独立于三大族群存在的。

我第一次听到汕尾这个名字,跟汕头刚好对应,看地图又紧挨着揭阳,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汕尾是属于潮汕地区的。

但经过多番咨询,我觉得不是。

从语言上来看,汕尾语言构成极复杂,潮汕话只是其一部分,并不是像潮汕三市那样有统一语言,汕尾甚至保留了军话这么冷门的语言,那是明朝一支北方军队来这里驻扎,后人融合粤闽客语言形成的西南军话;从历史上来看,汕尾大多划在惠州府,并没有划在潮州府,只有1958-1988年划在汕头专区,1988年在海丰、陆丰两县基础上设汕尾市。

不过汕尾跟潮汕区确实在饮食、祭祀、嫁娶等有形似的地方,也一样听潮剧,吃粿条牛肉丸。

我咨询过十几位潮汕三市人和汕尾人,得到的大部分答案认为汕尾不属潮汕,只有极小部分认为是。

我个人观点是,汕尾是潮汕和珠三角、客家三家的缓冲区域,其中潮汕的影响略大一点,汕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是个天生三不管地带。

2021年广东21座城市,汕尾排在全省倒数第四,仅1288亿元,只比云浮、潮州、河源三市多一点点。

因为过于贫穷,汕尾陆丰博社村甚至出现了全村制毒现象。

从1999年起,陆丰便成为国家重点禁毒整治地区,博社村形成了毒品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每当警方过来扫毒进村,毒贩就会抄起家中武器,逃入深山躲藏,一直到警方离开,回来继续搞毒品生产。

当时的博社村,毒贩家家私藏AK47,有的还有手雷,根本不怕普通警力。

是山高法律远的地理环境,给汕尾陆丰提供了制毒的便利性。

直到2013年12月29日凌晨,3000名警力开进博社村,抓捕了182人,缴获2.9吨冰毒和260公斤K粉,以及上百吨制毒原料,汕尾制毒产业才至此消失。

但还好汕尾有个优势,他们离深圳不是太远,为了帮助汕尾人民致富,政府在汕尾划出一块地来,推出了现在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个区主要建设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公司都来自深圳,第一批投资达900亿元,预计能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年税收约67亿元。

光是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二期项目,就投资达250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汕尾在深圳的带动下,经济起飞已指日可待。

当然,整个广东像汕尾这么特殊的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其他城市族群的分布还是较容易理清的。

前面潮汕篇里头,我们大致过了一下潮汕人的来历,现在先把这三大族群的来历再大概讲一遍。

广府人、客家人两大族群,都是从北方中原汉人核心区,因为战乱等慢慢迁过来的,潮汕人则是中原汉人和越国人后代融合,缓缓迁过来的。

三大族群的形成时间,大致花了一千多年到两千年,大约都是宋朝时期才大批迁来,之前迁来的人并不多。

唐盛世天宝时,人口还主要集中在中原,其次是关中、巴蜀、江南,荆楚人烟稀少,岭南荒无人烟

客家话跟粤语有一定的近似度,两家都保留大量宋代汉语特征,学术界这一点是公认的。

2022年10月19日下午,我在梅州见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年轻学者罗鑫,他常年研究客家语言和习俗,对客家话十分了解。

回来我查阅语言学家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里头确实也说梅县客家200个基本词中,与广州粤语有79%相似。

刚开始时互相听不通,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吸收了各地方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但客家人学白话确实较容易。

由于潮汕人集中在粤东沿海、客家人集中在粤北山区、广府人集中在珠三角或粤西,我原以为这可能跟迁徙时间有关,先来的人先把好地方占领了,客家可能是最后到达,但仔细对比三家时间线后,感觉自己的判断逻辑可能是错的。

三家现在居住于不同地方,应该是跟迁徙路线关系最大,时间关系是次要关系。

早些年进入岭南,北方人走的是灵渠和潇贺古道,先从湖南进广西,再从广西沿西江而下到广东,兜了个大圈子,累死个人。

唐朝张九龄为了方便大家抄近路,开凿了大庾岭梅关古道,大量北方移民才从这里进入岭南,第一站通常是韶关南雄的珠玑巷。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历史资料在这里都只讲梅关古道,对前面的路线只字不提,但我在江西篇介绍过,大庾岭往北的交通路线是江西赣江水路,这是江西省古代的生命线,也就是说,在张九龄凿梅关古道前,北方人进岭南,是从湖南经广西到广东,之后北方人是经江西水路,下梅关古道到广东。

韶关珠玑巷对于广府人的意义,就像福建莆田对于潮汕人的意义,也像福建宁化对于客家人的意义,都是三家重要的中期逗留地和中转站。

一千多年来,共有150个姓氏的先民曾在珠玑巷定居,繁衍几代后,又因为乱世等原因南下到珠三角和粤西,有的还跑去港澳和东南亚,以此珠玑巷在广府人心中地位很高。

我们最后梳理下:

广府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水路,入韶关珠玑巷休养数代,再笔直南下珠三角和粤西,和本土南越人融合的后代。

另有部分资料说汉朝岭南首府在今天广西省广信县,最早的广府人从汉武帝到三国这三百年前,先在这里形成广府人,再扩散到广东地区,因广信在梧州市,所以梧州才是广府人起源,珠玑巷是宋代才有的事情,不算第一代广府人。

梧州和珠玑巷的争论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经江西陆路,到达福建宁化休养数代,再从陆路迁入到广东梅州河源等地。

潮汕人是北方汉人加江浙地区的古越国人,到达福建莆田休养数代,再沿海岸线迁入到今天的潮汕地区。

其中广府人深入南越人聚集地,所以跟南越人通婚后留下的影响比另两家略深,样貌长相受到影响更大,客家人和潮汕人应该也有跟南越人融合。

不管我跟广东学术界的人沟通,还是跟普通广府、客家、潮汕人沟通,大家都很不喜欢提到跟南越人融合的事情,都以血脉跟中原汉族相关为荣。

在潮汕篇写完发出后,因为提到广府人跟南越人融合更深些,后台留言有不少广府人对我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断。

我现在所做调研,依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当代学者分析和田野调查,再根据这些信息实事求是找历史脉络,并没有针对任何人群,是什么我就写什么,不会因为你辱骂我就不写下去。

中华民族的形成,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族群的历史,而是多民族在历史浪潮中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都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先祖的历史,看待大民族的融合。

叁 客家

前面一小节已经讲述了客家人的部分历史,所以客家篇我就单刀直入了。

我到达广东客家人地区做调研,已经是离开潮汕四个月后的事情了。

2022年10月中旬,我来到梅州一户客家人家中做客,对方拿出族谱,给我讲解他们祖上从唐时甘肃陇西堂,北宋时迁到南京(建康),南宋又沿长江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在此地生活了三百多年,之后,又因石壁村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用,迁到龙岩上杭县生活了七代人,明朝时,又举家迁到了梅县。

他家关于清朝的记录尤为详细,保存有大量地契,对参考清朝时土地价格、人民收入有重要参考意义。

后来我跟其他客家聊起他家族谱时,有几位年轻的学者,对此事提出了质疑。

清朝的信息都是真的,但是明以前的信息,各个族谱只能做个参考。一位年轻学者这样说,古代中国只有权贵名流修家谱,唐末五代这些人都死于战乱,就很少有人修了,宋朝名流又开始修,但隋唐谱碟都毁掉了,往前五代的事情就说不清了。

我们现在见到的岭南家谱,都修成于明朝,主要是为了团结宗族控制土地资源,当时考试也有指定名额,需要用族谱证明其合法王朝正统性国民身份。

古代考试录取率确实很低,清朝时秀才一年一考,大府秀才名额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只有3-5名,全国一般总共才2.5万个秀才名额,举人三年一考,仅录取1500名上下,读到进士那简直祖坟冒烟,我大邵阳从隋到清,平均每15年才出一个进士,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了抢到难得的读书名额,修族谱就是一份大事。

之后在河源时,另有一名年轻学者表示了赞同,他说:族谱只能参考,很难作为严肃的历史资料,岭南族谱有两个疑点,一是所有叙事方式几乎都一模一样,每个姓氏的祖上都一定是同一个古代权贵,人工痕迹太重,二是许多族谱记录宋元时期就有宗族,但珠江三角洲那时还是一片荆棘,大家还是拓荒者,哪来的宗族,所以不太可信。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两位对族谱的怀疑,我看过自家的族谱,说我家祖上是卢植,反正我打小就怀疑是我祖宗在吹牛逼。

关于客家人的来历,现在的官方信息都采用罗香林的五次迁徙论,如下图:

罗香林认为,第一次迁徙来源于八王之乱,第二次来源于安史之乱,第三次来源于南宋灭亡,第四次来源于湖广填四川,第五次来源于太平天国之乱后的土客械斗。

客家人这个观念的全国性认同,还是从民国时才开始的,真正全面普及到全国,大概也就1980年代后的事情,太平天国是客家人主导的起义,但全国当时并没有这个大族群概念。

建立这个概念的源头,是罗香林1930年代的《客家研究导论》和1950年代的《客家源流考》。

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见过的部分客家年轻学者,对罗香林的部分论点持有一定的怀疑。

清末民初时土客械斗十分残忍,曾造成仇杀十四年,屠戳百余万,焚毁数千村的惨状,本地对客家人恨之入骨,所著书籍将客家人称呼为匪、贼,到1930年还有报纸公然侮辱客家人,罗香林是出于这种背景,突出了客家人中原移民后裔的正统性,年轻学者们认为罗香林的观点,可能过于拔高了客家人中原血脉,因为那年头不说自己来自中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野蛮人,但罗香林是这行的祖师爷,所以现在也没人公然反驳。

在客家地区调研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客家曾和畲族有融合,这个论点跟广府起源一样还在吵个不停。

不过客家人操有共同的语言和习俗,大家都是认可的,这点毫无争议。

其中梅州人保留的客家话最正宗,河源靠近广府地区,交流过程中语言已有了一定变化,当然整体上差别不大,我反复问每一个客家人,从江西到广东到广西,语言是否互通,他们均认为有部分差异,但是能互通。

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粤北山区,他们的生活饮食和文化认知跟住在海边的潮汕人,有很大差异。

客家人最大的特点,是耕读传家。

潮汕现在的年轻人也是读书的,比如2019年广东理科前20名有4个潮汕人,文科前20名有5个潮汕人,但在这一代之前,确实不太重视读书,因为潮汕人重商,常年累月在外面跑,读书更擅长在文化、教育、政治赛道发挥所长,而商业需要的是另一套现实认知体系。

客家人十分好读书,读到梅州一共出了283名进士、40个院士、340名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是梅州人、叶剑英元帅也是梅州人。

这点跟我们邵阳有些像,我们邵阳贫苦之地,全靠读书出人头地,共出了116名进士,湖南全省159名院士,邵阳出了22人,广东全省150名院士,梅州出了40人。

当然整体上,梅州人读书还是厉害一些。

因为会读书,梅州人一般在文化和政坛上有所建树。

梅州人从政最巅峰时,大概在十几年前,占据了广东省大量高层岗位,就是到了2022年,55名广东籍省部级高官里,梅州人还占9位。

潮汕地区陆地部分被莲花山脉隔开,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向海求生,去拼搏,去闯荡,去激发主动性。

客家地区主聚集区,梅州有五岭山脉,河源有九连山脉,人困在山区田地,他们连海都没有,只能向体制进发,读书求发展。

是地理决定了潮汕人勇猛、彪悍、灵活,也决定了客家人刻苦、坚韧、务实。

客家人读书好,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许多客家人都不知道,客家人跟巴色会的渊源。

巴色会(Basel Mission)属基督新教分支,1815年成立于瑞士巴色市,1847年到中国传教,因为在香港传教时吸收的信徒刚好是客家人,又因为在广府和潮汕人群传教时遇到挫折,后期便主要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教对象。

牧师们学习客家语言,深入客家人区域,19世纪末时,发展出六千多名教徒,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医学和教育,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就是巴色会1986年建造的德济医院,河源市人民医院,也是巴色会1906年建的仁济医院,古竹中学前身是巴色会的乐育中学。

梅州常说自己是足球之乡,其实足球氛围也是巴色会带来的,是传教士Bender和Piton给梅州带来了足球运动,才培养出当时亚洲球王李惠堂。

1931年12月巴色会因中国动乱而返回欧洲,但他们在客家地区苦心经营几十年,留下了大量优秀基建在客家人区域,梅州的教育曾一度在广东领先,除了中原士族的文化惯性,还有巴色会的现代启蒙极其重要。

部分客家人下南洋,也是巴色会从中牵线,才使部分客家人在东南亚生根发芽。

除了教育、足球、语言,客家人还拥有一些十分有个性的文化。

客家的建筑十分特别,有排屋、围屋、土楼三样,三种建筑都是将家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形成防御阵形,是为了家族生存而诞生的特殊房屋结构。

我们以土楼举例,这种环形建筑可以抵御进攻,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圆圈以内,就是古代版公寓,私人的居住空间因此受到挤压,大家都经常在公共区域活动,因此叫私小公大。

我问客家人土楼住着舒服吗?他们说其实并不舒服,私人空间太小,为了防御窗户开得小,因为是泥土木制结构,隔音也不好,整个区域被框定后,每个房间也不大。

其实还是普通的房屋更适合居住,排屋、围屋、土楼都是为了先解决客家人的生存问题而建立的,解决生存大于解决发展,是客家人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产物。

公寓还是没有洋房好啊。

客家菜也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比较出名的有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猪肚包鸡、萝卜丸、酿苦瓜、客家盆菜、红焖肉、三杯鸭、三及第汤等,跟潮汕菜重海鲜清淡口味不同,客家菜更重肥、咸、熟,主要还是地理原因,一是食材取材于山间,多鸡鸭牛羊猪和蔬菜,二是农业生产大量消耗体力,需要补充盐分,因此口味比潮汕菜略重。

最出名的盐焗鸡,其实就是上面两点的综合体现。

我去梅州时,当地乡亲请我吃腌面配三及第汤,腌面重在有猪油渣的香味,三及第汤就是猪肉、猪肝、猪粉肠加枸杞叶,重在鲜味,主要食材就都来自猪和蔬菜。

左边那碗是腌面,中间下面那碗是三及第汤

一个地方的食物风格,主要还是地理决定的,地方上产什么当地人就吃什么,如果本地人常出去交流,就会引进一些外地的食材加以融合,形成最后的菜系风格。

客家因为生于贫苦之地,生存条件恶劣,为了争夺土地和水源,还另养成了擅战的风格,从清末开始,客家人就整村整村地半农业半军事化。

平时读起书来斯斯文文的,一打起仗来又特别凶。

广府人和客家人为争夺土地,在清朝时常年不和,咸丰四年到同治三年,广府人跟客家人械斗13年,因广府人后期得官府支持,另从香港购买洋人武器才击败客家人,这场械斗死伤百万,广府和客家积怨至民国,广府人不断嘲笑客家是野蛮人,才有了罗香林写出客家人考据,以证明客家人也是中原正统。

因为军事底子好,加上生活巅沛流离,客家人参与了无数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客家人主导,民国初期时的廖仲恺、叶挺是客家人,开国元帅里的朱德和叶剑英也是客家人。

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客家人组成的十九路军,跟日本人血战三十三天,打得日本人对客家人的擅战十分好奇,从当年12月开始研究客家人,编了本《广东客家民族研究》。

日本文化界到现在还保留着对客家人的好奇,梅州嘉应学院才经常跟日本人互动,一起搞客家研究。

最后谈一谈客家地区的经济。

总体上来说,客家的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客家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梅州2021年GDP1308亿,排全省倒数第五,河源GDP1273亿,排全省倒数第三,韶关1553亿排倒数第七,只有惠州4977亿排第五。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地理造成的。

广东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资源严重倾斜于珠三角,其实除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核心城市异常富裕,珠海、惠州还过得去,其他15座城市都过得不太如意。

长三角为什么经济分布更均匀?那是因为长三角有21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更大,交通方便,珠三角面积太小,只有5.5万平方公里,难以将经济摊平到周边地区。

所以这不是客家的原因,这是广东省的地理决定的。

看一眼长三角和广东省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长三角有大片平原可以开发,所以经济发展更平均(图源:地图帝)

广东省地形图,全省只有两块平地

广东省只有两片平原,一片在珠三角,一片在最西端,从茂名到湛江到雷州,但两片平原隔得太远了,所以只能先集中资源发展珠三角。

广东和江苏其实都好命,能拿平原发展工业,像河南河北东三省,虽然有大平原,但主要种庄稼,GDP就上不去了。

大山严重困扰了客家地区的现在和未来,潮汕的话事人汕头,已经找到了新能源这条发展路线,但客家的话事人梅州,至今还找不到核心突破点。

目前梅州的五大产业分别是建材、电子、电力、烟草、机电,知名品牌仅有五叶神香烟,还没有一个上百亿的公司,也没有一个上千亿产值的行业。

五大产业里有四个已经增长缓慢,只有铜箔行业发展较快,梅州现有万吨以上铜箔企业3家,覆铜板企业3家,高端印制电路板企业49家,电声企业和电子元件企业39家,力争到2025年全区铜箔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

由于没有汕头那种能产生巨大能量的风电产业,梅州预计到2025年GDP也只能跑到1800亿元。

梅州的高质量教育优势也在渐渐丧失,1980-90年代初期,梅州一个兴宁县高考成绩可以压制整个深圳,因为名声在外,梅州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这几十年被珠三角城市不断挖走,导致梅州教育水平直线下滑,2021年高考,曾经在广东教育排前几的梅州,目前排名全广东21座城市第16名。

我在广州闯荡的梅州老友,当年辛苦考到广州读完硕士,来广州定居后,他便将家人全搬到广州,小孩也不回梅州读书,他说,主要还是经济原因,他只能在广州找到合适的工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流失应该会越来越严重,梅州教育下滑看起来还没有触及谷底,估计还会再跌下去。

但我认为,梅州这种情况跟东北三省的情况差不多,这种不叫人才流失,因为回到梅州他没有工作机会,会浪费他的才华,留在广州就是最合适的,所以这叫人才再分配,不叫人口流失。

河源的情况跟梅州差不多,目前主要依靠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发展,但增长也较慢,预计到2025年GDP达到1500亿元。

唯一稍好的客家地区是惠州,2025年预计能达到6000亿元GDP,不过惠州人群越来越复杂,已经算不得纯正的客家区域了。

总体上来看,客家地区的发展前景有限,但限制发展的根本不是客家人,而是地理位置。

一千多年前,当广府、潮汕、客家陆续从北向南进入岭南时,只是根据每个族群遇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迁徙路线,但最后他们依照路线到达的不同区域,决定了他们经济发展的天花板。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族群个人的努力,但在强大的外力面前,有时候也只能顺势而为。

肆 粤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粤西地区,一般指湛江、茂名、阳江三市。

广东省总共只有18万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15名,跟湖北、贵州两省差不多大,但广东省南北距离短,东西十分狭长,我平时从东莞开车去潮汕地区,一般需要4.5-5小时,开车去湛江需要5-6小时,广东全省内部的铁路建设也一直不方便,2022年从东莞乘火车到汕头要3小时左右,到湛江需要3.5小时。

开车从汕头到湛江,东西横穿整个广东,需要9-10小时,坐火车大约需要6小时。

作为面积相当的湖北,从东部的黄冈乘火车去西部的宜昌,只要3-3.5小时,开车大约4-4.5小时。

广东省的东西距离,是普通省份的两倍,粤东粤西远离经济中心,使两地历史上一直难以发展。

2022年11月5日,我在湛江见到陈老先生,他跟我回忆1985年时,是怎么去广州的。

得先坐6小时的汽车到江门,陈老说,再从江门坐当晚的渡轮,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能到达广州天字码头,一路十分辛苦。

天字码头在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处,不过不再是交通要点,现在已经变成旅游景点。

也就是1980年代,从湛江去一次广州,得花费一天半的时间。

由于这里一直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粤西在古代所属的雷州府、高州府,自古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偏僻地方。

广东以前共有十府,分别是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庆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

廉州府所管辖的钦州、防城港后划给了广西,为广西留个出海口,琼州府则升级成海南省。

前面的语言分布图里,可以见到粤西的语言相对复杂,我在湛江问起他们当地方言,便有300万人讲白话、客家艾话(客家语言分支,也写作涯话),400万人讲雷话(闽南语分支),这里头有广府人、有客家人,还有从闽南迁移过来的族群,部分闽南族群以徐闻为起点,再次迁到了海南岛过活,因此海南人说话,跟闽南十分近似。

再总结一下,闽南人在大陆影响到的有福建厦漳泉、广东潮汕和粤西、海南省,在海外极大地影响到了东南亚,闽南是一支极强大的地方族群势力,还能形成海内外联动,所以历史上中央政府,只能将潮汕与闽南从地理和行政上斩断。

因为地理原因,粤西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种地、打渔、以及跟潮汕人一样的......那个民间贸易。

大家应该发现了,整个广东福建都有很严重的民间贸易问题。

是的,凡是有海岸线的地方都难以阻止走私,但走私也是有竞争的,不是有海岸线人家就一定看得上,湛江在这块,就一直比茂名走得凶。

因为湛江是一个半岛,海岸线有2023公里,茂名只有182公里,湛江和广西钦州、防城港离越南又近,而越南是走私路线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和海湾到处都是,为走私提供了便利

要在越南中转,主要跟他们走私的货品有关,潮汕地区主要走私烟酒,过去还有毒品,而湛江地区主要走私汽车、白糖、烟酒、冻品、电子产品。

大家一定很奇怪,白糖和冻品还需要走私?听起来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白糖从东南亚过来,那边的糖极便宜,跟国内形成了差价,而冻品指的是冻鸡脚、鸡鸭猪内脏、猪耳朵这些,主要来自英国美国,这些国家不吃这些东西,你拉走还给你钱,再走私到国内销售,是两头赚的暴利。

这些东西量太多,不能一次性拉过来,目标太大,就得在越南囤起来,再分批次一点一点走私到钦州、防城港东兴、湛江三地,最后又从沿海转卖到内地。

我们在港片里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叫大飞,就是改装过动力系统的快艇,通常安装6-7个250匹马力进口发动机、长12-15米、时速能达50海里以上,光造价就要100多万,走私时常用这种快艇,开起来跑得飞快,跟在海面上飞一样,所以简称大飞。

大飞通常能坐10人以上,或者能装300箱香烟、一辆小汽车,是走私贩们常用法宝。

一艘被执法机构查获的大飞

最大的大飞能装三辆豪车,中等的能装两辆豪车,一上岸就会开车夺命狂奔,几辆豪车后面会跟着一辆合法小车,前面豪车要是撞到人或物,不刹车继续跑,后面的小车负责赔偿。

湛江缉私局曾抓过一个走私团伙,就有七条大飞,每条成本在150-200万元。

据湛江一位退休缉私警回忆,他们曾见过造价一千万的大飞,配12个进口发动机,追都追不上。

豪车除了用大飞运到湛江,还有部分从越南运到广西,中越之间国界线有的地方是一条河流,他们会用竹筏这么简单的方式将豪车撑过界河。

而过去走私汽车猖獗,一是车辆管理没有联网,汽车可以套牌;二是全国各地市财政紧张,为了抓收入,许多车管所可以交3-5万上牌,变成合法车辆。

现在这两条线都斩断了,所以走私汽车越来越少。

湛江自古贫苦,许多本地人都依赖民间贸易为生,给缉私工作带来过极大困难。

据那位退休大叔回忆,他曾经去雷州徐闻某村抓一位走私贩,被当地200个村民包围,嫌犯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抱住他的腿,还动手掐他,他又不能动手,组织有规定不能打群众,眼睁睁看着嫌犯跑了。

不过那嫌犯逃到越南,日子也实在过不下去,过两年又回来自首,给判了七年。

他还曾经带队去雷州某地抓香烟走私,走私贩看到他们过来,一哄而散,可当地过来搬货的村民们,却守着走私烟舍不得走,他开枪鸣警,开一枪,村民们退一步,再开一枪,又退一步,打到只剩两颗子弹,村民们还不走,为了防身,他也不敢再开枪,大家大眼瞪小眼,最后又只能眼睁睁看着村民们,把五百箱烟搬空。

那现在走私还这么泛滥吗?我问大叔。

大叔说:走私跟腐败一样,要彻底斩断是不可能的,但现在走私不好走了,一是所有船都装了GPS,二是海岸线全是无人机在巡逻,集中走私早变成了分散走私,跟蚂蚁搬家一样少量少量地走。

湛江最有名的走私案,叫9898案,指的是1998年9月的旧案。

过去湛江走私频繁,但还没有达到国门洞开的地步,1994年陈同庆担任湛江市委书记后,竟帮助自己的儿子陈励生搞走私,带动湛江大批官员争先参与,养出了李深、林春华、陈励生三大走私集团,大量走私汽车、钢材、成品油等,偷逃税收62亿元,1998年被查处后,陈同庆和儿子陈励生被判死缓,另有走私头目李深、林春华、邓崇安、张椅和湛江原海关关长曹秀康、调查处处长朱向成被判死刑。

湛江有一个市委书记、三个副市长、两个区委书记等大批高官落马,共有259名公职人员遭处分,这件事也极大震动了湛江,湛江9898案和汕头迎宾馆大火案一样,使湛江和汕头错过了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期。

1992年南巡讲话后,珠三角城市开始三来一补产业发展,而湛江却制定了产业价值极低的两水一牧农业发展路线,即水产、水果、畜牧业,本来就走错了路。

过几年修改成大港口、大工业的发展路线后,市里带头人却扎进了大走私,破坏了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之后湛江到1999年,年平均GDP仅增长6.9%,远低于广东省10.2%的平均水平,连全国8.3%的增速都不如。

当我在湛江老市区转悠时,总要乘车经过三帆广场,这一带老城区依旧保留着上世纪的样子,是湛江过去经济停滞不前的见证。

因为这三片帆像竖起来的三把刀,大家也把这块叫三把刀广场。

一位湛江人告诉我,以前市区面积太小,湛江人办婚宴都放在三帆广场旁边的酒店,迎亲的车队,通常会绕着三帆广场转三圈,以图个吉利。

我在湛江到处转悠时,还很意外发现这里有许多湖南老乡。

这就奇怪了,湛江交通不便,离湖南又那么远,更不是做生意的地方,哪里冒出来这么多湖南人?

湖南人来湛江,主要是两种。一位湖南老乡帮我解答了困惑,大部分来自南海舰队,这里是南海舰队的总基地,而舰队兵源主要来自湖南;小部分来自农垦部队,比如种橡胶这种,为国家贡献战略物资。

在湛江市政府,有大量的公务员都是湖南人,他们都是从舰队退役后在当地转业,从此便在湛江扎根生活。

湛江的公务员,三分之一来自南海舰队转业,三分之一来自本地高校毕业,三分之一来自各个领域。

以前部队一年有六七百人转业到当地,现在少了,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公务员说,现在每年只有三四百人转业。

我顺便问了问现在部队的工资怎样。

对方说,现在军队里排长月薪约1万,连长1-1.1万,营长1.2-1.3万,团长1.6-1.7万,副师1.7-1.8万,师长2万,另有士官制,当兵两年后可以拿工资,到7级士官时,工资跟副师差不多。

如果选择转业,正营退下来是副科长或主任科员,六年以上正团可以任副局长。

一般军队转业的比较少担任正职,大约一天后,我见到另一名公务员,他对这个系统进行了一些补充,因为对业务不熟悉,转业一般担任副职。

大家都留得下来,是因为湛江确实在逐渐变好。

一位土生土长,在湛江生活了35年的朋友跟我说,作为一名土著,以前湛江的城市建设实在太落后,可以说又小又土,他原先也打算离开湛江,但2016年从广州读完博士回来,发现湛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工业也蓬勃发展,这才有了回家乡落脚的打算。

同样跟汕头一样,湛江已不再是那个依赖走私的湛江,它已经摸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湛江已有几个宝贝企业,分别是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巴斯夫、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晨鸣浆纸、冠豪高新等,集中在钢铁、石油、造纸三大行业。

其中中科炼化效益在中石化同规模炼化企业中排第一,湛江钢铁年产能1000万吨/年,70%销往两广,德国巴斯夫在湛江投资100亿欧元,2022年9月已完成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未来主要生产工程塑料和聚氨酯。

这些企业的到来,跟湛江优秀的地理位置有莫大关系。

图片来源:地图帝

从广东省的地形图来看,整个广东只有两块稍大一点的平原,一个是珠三角,一个是粤西地区,潮汕那也有很小一块韩江三角洲的榕江、练江平原。

珠三角平原和粤西平原大都被广府人和雷州人占据,很小的榕江、练江平原被潮汕人占据,客家人被困在大山深处,因此日子过得要苦一些。

但湛江的地形,还是略好于潮汕,除了平原更大,其港口也更好,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

因为港口好,可以跑大船,就降低了运输成本,像钢铁这种对运费特别在意的行业,就喜欢把工厂设在沿海良港城市,一船一船从澳大利亚运来铁矿石,然后就地开干。

中科炼化放在湛江也是同样的原因,早先年从科威特一船一船运来高硫原油,就地炼成欧四标准的清洁汽油和低硫柴油,炼油产生的新物质,则用来生产乙烯、丙烯。后来科威特退出,中科炼化成为中石化全资子公司,原油也不再从科威特进口。

因为中科炼化在这里,巴斯夫才会在这建厂,两家公司的生产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而造纸行业在处理纤维原料、纸浆和原纸时需要使用化工原料,因此又有几大造纸企业。

医药行业也跟化工有关,医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化工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存储、提取、合成需要使用相同的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中试平台等有一定程度的共用,因此湛江还有部分医药企业。

简单总结下,是因为湛江有深水港,所以能引来钢铁和化工大咖,因为有了钢铁和化工,刚好又能配合上下游的造纸、医药等。

光化工一项,下游就能带动医药、农业、纺织、食品、造纸、电子、房地产等,而湛江的40万吨深水港,还是2021年5月底才完工验收的。

靠海的地理位置,又吸引了火电、风电、核电的发展。

可见随着基建的发展,湛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后面将在临港产业、新能源、钢铁、石化、物流、造纸几条战线上有很大潜力。

2021年,700万人口的湛江创造了3560亿GDP,按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湛江GDP将达到4500亿元,根据我跑全国看各个城市发展脉络的经验,猜测湛江将来最高可以跑到7000-8500亿的水平,应该在2035-2040年之间实现。

我在粤西篇说了这么多湛江,茂名和阳江的同学肯定是不服的,凭什么就逮着湛江一个劲地说,提都不提一下茂名和阳江?

茂名同学尤其不服气,我们2021年GDP是3698亿,比湛江还高,凭什么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那是因为茂名GDP的数据有水分。

当初将茂名单独划出来,是为了方便管理茂石化,茂石化极其重要,过去茂石化的一把手就是茂名市的一把手,一年能缴税300亿,但身为央企,大部分税收上交中央,地方上只能留35亿左右,地方财政一直没什么钱。

后来茂石化转型成炼化为主,但又因为央企要服从调配,产品都运往外地,想来茂名投资的下游厂商却拿不到货,因此放弃投资,拖累了茂名的工业发展。

这些年茂石化占茂名的GDP没那么重要,茂南、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都过了500亿GDP,但茂名的GDP分布占比里,农业和服务业占比过高,2021年农林牧渔业创造GDP1042亿元,农业不用缴税,政府收不上钱来搞建设,日子相对过得紧巴巴的,城区建设也被湛江甩开一截。

总之茂名GDP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财政很不好过,年轻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现在广东省又明显在东边重视汕头,在西边重视湛江,政策上也倾斜汕湛,所以粤西篇就重点聊湛江。

至于GDP仅1360亿的阳江,安安静静做一个旅游胜地蛮好的。

当粤西篇写完时,这篇文章已经长达2.1万字,广东篇毫无疑问会成为《万里江山图》最长的一篇,因为我们到现在才开始聊到广东最重要的珠三角地区,这里卧虎藏龙、神仙打架,这里是中国工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全地球最富裕的区域。

打开大幕,迎来重头戏,欢迎来到珠三角。

伍 珠三角.广佛

前面写客家篇和粤西篇时,我们都谈到了地形对广东省经济的巨大影响。

广东山地太多,只有两块大一点的平原,一个在珠三角,一个在粤西,决定了广东经济核心只能从这两块地方二选一。

而东江、西江、北江汇集在珠三角的珠江,使珠三角平原拿到了全国最顶级的通江达海条件,货物从海外运到珠三角后,可以经三江用水运分发到全国,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全国只有两座城市拥有顶级硬件资源,一个是上海,得长江的通江达海,一个是广州,得珠江的通江达海。

长江和珠江,刚好又是全国径流量第一和第二的江河。

全国各城市在历史上起起伏伏,只有上海和广州很难从一线掉下来的,比北京和深圳还稳。

靠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

珠三角因此得以一脚踹开粤西,揽尽广东最优质的资源,也使广东的经济分布和江苏产生了巨大差异。

江苏省因为拥有7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大平原,形成了各市均富的十三太保,而广东省优质资源挤在仅1.1万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使广东富者极富、贫者极贫。

我常年生活在珠三角,对这里的富裕情景已经见怪不怪,但每次开车穿越连州回湖南时,都会被道路两边的贫穷状况所震惊。

哪怕到了2022年,依然能见到破破烂烂的房子和乡间小路,这在贵州都很少很少见到了。

我们看一眼广东省各市GDP分布,就知道贫富差距有多大。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江苏省各市2021年排名:

江苏最弱的宿迁市,能在广东省排第七,仅次于珠海,但江苏第一名的苏州,较深圳差了8000亿GDP,第二名的南京,较广州差了1.4万亿GDP,差距十分明显。

如果广州深圳的高GDP能分一部分到广东其他各市,广东贫富差距不会这么可怕,但没办法,这真的是地理决定的,不是人为决定的。

所以我才在江苏篇感慨,江苏是全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省,也可能是全地球地理位置最好的省。

广东省最富裕的六座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珠海全部位于珠三角。

但他们的富裕是有先后顺序的。

最先富起来的,是广州和佛山。

我们常听说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片帆不得下海,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明朝是在隆庆年间开关,允许福建漳州月港对外贸易,使明朝从月港涌进了3.53亿两白银,不过明朝只知道吃农业税,不重视商业税,1594年一年关税才可怜的2.9万两,不重视商业税,一个劲地压榨农民阶层,是明末财政紧张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清初时为了对付郑成功,搞过海禁和逼沿海民众向内迁居几十里,这在前面客家篇有介绍过,搞定台湾后,康熙设立了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大海关,1755年,东印度公司一名叫洪任辉的英国人来宁波做生意,因为无法忍受被满清官员盘剥,于1759年贿赂相关官员5000两银子,给乾隆上了本折子,告知官员盘剥事宜。

乾隆惩罚了贪腐官员,将他们的灰色收入改成明面上的税收,但他极憎恨帮洪任辉出力的中国人,将替洋人写状纸的老秀才刘亚匾给活剐了,又将洪任辉在澳门软禁三年,驱逐出境。

乾隆为什么这么痛恨洋人和中国人打交道?我在《沧海横流四百年》里有介绍过,满人极害怕洋人将先进生产力带到中国,以引发汉人摆脱满人统治,因此对汉人和洋人私下交流都采用极残忍的手段痛下杀手。

洪任辉事件使乾隆更加严防洋汉交流,便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严禁洋人学中文,洋人只准每年5-10月来做生意,其他时间必须滚蛋,必须在指定地点居住,每个月只有3天时间可以走出指定区域买东西,还要定期参观孔庙,学习君臣之礼。

最重要的,是把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四大海关,裁撤到只剩广州一个海关,跟洋人的交易,全部集中在今天广州著名的十三行。

从此真正肥了广州。

洋人们当时集中居住在十三行,不能带女眷,妻子必须住在澳门,也不能接触中国百姓,平时不准进广州城,夜晚大门还要上锁。

谁要是把中文书卖给洋人,或者教洋人说中文,就要被斩首。

过来广州十三行做生意的洋人,生活情形跟软禁差不多,但他们出于好奇,还是会偷偷溜进城,并在城西的黑市共买了四千多本书。

按华南理工教授谭元亨的研究,十三行这个名字,最早沿承明朝唯一通商口岸漳州月港,因为月港早年有珠宝、茶、瓷器、棉布、造船等13种行业,后来广州承袭了这些行业,所以取这个名字,像广州十三行首富潘家,最早也是在月港打拼搬来的。

中国古代富庶地集中在北方,常年以来,人口都以中原为主,江南、四川为辅,湖南湖北都没什么人,广东、广西、福建历史上就更是蛮荒穷苦之地,所以发配官员,都是往南方赶。

广东省几千年以来一直是穷地方,穷到我1999年末第一次来广东时,还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穷极初富时,那种对财富的饥渴感和不安全感。

独独广州一地有特殊优势,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但广州也一直没有混进重点城市,是乾隆这一次裁撤海关的行为,提升了广州的经济地位,使广州在日后得以发展成真正的一线,形成以外贸为主的经济体系。

当然乾隆的本质是为了愚民,只是刚巧这件事对广州有利。

广州人跟广东其它城市不太一样,总是慢悠悠的不急不缓,加上天热养成了拖鞋短裤配凉茶的习惯,给人一种十分随意冲淡的感觉,其实是城市一口气富了两百多年,市民积累的财富多、本地资源多,发展空间大,做点小生意或做个包租公就能收入稳定,可轻易对冲风险,没有生存危机,是历经长期富裕生活,才有的从容恬淡的生活方式。

广州至今是最适合穷人白手起家的城市,全市共有485个批发市场,是全亚洲批发中心,也是全国许多商贸领域的起点,收集资源统筹信息比其他城市轻松百倍。

淘宝刚刚兴盛起来时,我就在广州亲眼目睹了身边好多年轻人,依赖广州的工厂和批发市场,从普通的打工人变成富人。

广州黑人比中国其他城市多,就是因为批发市场多的原因,大部分黑人,都是来广州进货转手到非洲销售的。

因为从事的大都是实业和商贸,因此广州的性格更平易近人,没有暴发户的乖张气。

广州享受着十三行的垄断贸易长达156年,致广州在1820年时发展成为全球人口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广州失去垄断地位,外贸中心转去了上海,货物集散中心转去了香港,十三行垄断崩盘,带动依赖十三行的江西赣江、广西西江两条贸易线崩溃,失业流民遂纷纷加入太平军,催生了太平天国之乱。

几乎同时英法到沙面岛建领事馆,并修建大量教堂、银行等,使沙面跟十三行,成为广州较特殊的地方。

不过沙面的建筑保存完好,而十三行的古建筑,在1822年、1836年、1856年连遭三场大火,中国人和洋人的商行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只剩下一个地名,证明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十三行以前长这样,现在全烧光了

我过去在广州工作时,因为从事服装生意,十三行是我进货的地方,沙面是我拍画册的地方,这两地我特熟,如今已变成了服装批发市场和旅游景点,每天人流如织,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赚钱,并不知道这里头的历史渊源。

但还是那句话,广东省除了广州,其他城市一直都很穷。

新中国GDP排名前几的省份,是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四省市长期霸榜,广东常年排在这四个省市的后面,一直到1981年才正式超过辽宁,1982年超过上海,1988年超过山东,1989年超过江苏。

广东整体数据不错,但资源严重集中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前,整个广东省破10万人口的城市,仅佛山、肇庆、江门、石歧,广州一家占整个珠三角GDP的一半左右,是唯一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现在红得发紫的深圳,是直到2001年人口才突破百万的。

1989年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和上海,GDP几年前被深圳反超,落到全国第四,目前看重庆也可能超越广州,不过重庆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接近江苏省,人口3200万也远高于广州的1900万,重庆更像是半个省,而不像一个市。

广州各区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大明1380年左右,广州越秀山向南可以看到广阔的珠江,其余三面是越秀山脉,那时珠江江面宽达千米,两岸积沙成洲,看起来像大海一样,因此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建的五层古楼,就叫望海楼,后改成镇海楼。

之后六百多年,珠江出海口移至南沙虎门一线,广州有机会拓宽到今天的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城市面积越做越大。

因为离珠江出海口最近,广州才从地利上,一直压制着附近的佛山和东莞,成为珠三角核心城市。

一般老广州城,指的是老四区,包括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后东山划入越秀,只剩老三区了。

老三区里头也有歧视链,海珠区因为位于珠江以南,旧时曾叫河南区,1980年7月才改为海珠区,原先发展最慢,老广人当时很嫌弃河南,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跟上海人过去流传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一个意思。

凡是说狠话的人,到头来都得后悔。

清末时的广州市区,是现在的越秀区加荔湾区,以及海珠和白云的一小部分,新中国后陆续向周边扩展,发展成7区4县,又不断调整成今天的11区,包括从化、花都、增城、白云、黄埔、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番禺、南沙。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但在老广人心里,只有越秀、荔湾、海珠,和1985年成立的天河是市区,白云和黄埔勉强算市区,其他地方都是郊区。

2000年,广州城建规划定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主基调,南拓指将南沙建成副中心;北优原写成北抑,说人话就是北边搞生态,不侧重经济;东进指向东建设珠江新城、科学城、知识城等;西联则指广佛同城,跟佛山联动起来。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主城区里的越秀、荔湾面积极小,分别只有34、59平方公里,海珠、天河稍好,有90、96平方公里,白云和番禺则大得多,分别为796、530平方公里,越秀区小到只有白云区的4%,以致于我每次开车在广州穿梭时,总感觉自己成天就在白云区绕来绕去。

越秀和荔湾是广州旧时的味道,这里有广州火车站、站西钟表城、红棉时装城、镇海楼、光孝寺、圣心教堂、北京路、沙面、粤海关旧址、上下九、西关大屋、西关美食等,这是广州最古老、老字号和文化遗产最多、说粤语的老广相对普及的两个区,也是省政府市政府所在地。

海珠和天河是广州现代化的味道,这里有广州塔、琶洲会展中心(看车展走断腿)、江南西、TIT创意园(微信总部)、乐天智谷、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K11、中信广场、天环广场、岗顶电脑城、华南植物园等,这是广州现代化最集中、商业最繁华的两个区。

而白云区,那是广州凡人烟火气的味道。

白云区有两个特点,城中村多、工厂多。

广州一共有139个城中村,容纳了500多万外来人口,其中白云区58个、天河区28个、海珠区20个、荔湾桩17个、黄埔村16个,白云区数量远高于其他区。

白云区较大的城中村,有三元里、鹅掌坦、横窖、上步村、棠下、棠溪、嘉和、望岗、科甲水、太和、钟落潭、东平村、江夏村、京溪村、梅花园、沙涌村、柯子岭、松柏村等。

我在白云区的城中村里住过两三年,对这些村名异常耳熟,尤其嘉和望岗,这是三号线上的换乘站点,出站口拥挤的小摊贩、杂乱无章的管理、破烂的臭水沟和小铁桥,总让人恍如来到一处极热闹的印度县城,压根不像国际大都市。

三号线贯穿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写字楼,和打工人集中居住的白云、番禺城中村,单日客流量达到了恐怖的275万,加上设计不合理,使三号线成为中国最拥挤的地铁线之一,广州人都叫它死亡线,每次乘坐三号线,拥挤到我都必须双手高举,因为你几乎不可避免地和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只有高举双手才能自证清白。

我一直认为地铁三号线才是全广州最有特点的东西,小蛮腰和白云山不一定人人都去,但三号线多少人都体验过,这才是让平民沉醉的大广州深度体验。

广州城中村建满了密密麻麻的握手楼,你和对面楼的居民呼吸可闻,对面楼里炒菜打孩子什么都听得到,狭窄阴暗的楼间过道总是有水珠滴下,污渍布满外墙,半空中布满乱七八糟的电线,所以这里租房价格极便宜,今时今日还有几百块起步的房。

这里也遍布廉价小餐馆、水果店、杂货店、小旅馆,一下雨路面便积满了水坑,电动车在人群里蹿来蹿去,空气里是炒米粉的香气和垃圾堆远远飘来的腐臭气,杂乱不堪又充满生命力。

有一段时间,我在广州高级写字楼工作,那里宁静而高雅,每个人都衣冠楚楚、彬彬有礼,而一下班,我需要乘坐死亡三号线,在嘉禾望岗下车,步行穿过出口处密密麻麻的摊贩和摩的司机,再走过一段总散发出恶臭的居民区,回到自己城中村的小房子,每次关上那扇薄铁皮的小门,我都觉得广州是一座好魔幻的城市。

无论多高级多卑微,广州都容得下你。

广州相比北京上海深圳,通常更能给人以容身之所,不仅租房便宜,哪怕收入不高,手上有个二三十万,就能在增城沿着13号线和21号线先上个两房,一个广州白领跟我说,他通过这种方式在广州定居,比起那些在燕郊居住,每天五点起床赶公交,和昆山每天坐高铁去上海的人,要幸福得多。

除此以外,番禺和白云还有大量的二手房供应,虽然楼龄老,生活交通十分便利。有些房子要爬楼梯,但房价低到仅一百多万,没那么大压力,人在广州安了家,心就容易定下来。

白云区特别亲民,除了城中村多,就是小工厂多,全区大大小小,至少有4万多家工厂。

这些工厂主要集中在石井、江高、人和、太和、黄边、同和、嘉禾等,放眼望去,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工业园,一些城中村的房子也改成工厂,每天咣起咣起干得热火朝天,这些工厂和那些高大上的大国企不同,主要集中在服装、皮具、电子等,拿着微薄的利润,为中国南方的普通民众提供了天量的工作岗位,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稳定器。

白云区城中村的人口,又在白云区的工厂里消化掉大半,形成了一种互补性的循环。

不过广州在新中国开局时,工厂并没有集中在白云,而是以海珠为主。

1952年,为了把广州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河南郊区(就是海珠区)作为重点区域,建了一条全长5540米、宽40米的工业大道,大批重点企业落户于这条大道上,开启了广州工业化的起点。

这些企业包括广州造纸厂、重型机器厂、造船厂、电池厂、冰箱厂、橡胶厂、农药厂等三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形成一片规模宏大的工业区。

这片区域是广州早年经济支柱,为广州生产出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第一台离心机、最早出口的电池、万宝冰箱等。

当然跟全国其他城市的剧本一样,这些企业在改开后部分倒闭、部分搬迁,现在仅有奥桑味精、光华制药、明兴制药、广州造纸还在工业大道开工。

部分原有厂址变成了今天的光大花园、广纸新城、金碧花园等小区,2010年亚运会后,原珠江啤酒厂所在的琶洲西部,也变成了电商总部。

广州早年以轻工业为主,主要产业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气机械等,轻工业在1988年还占到广州工业总量的66%。

1990年代广州开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钢铁,医药,重工业快速增长,之后十几年,汽车、电子、石化三大产业从中跑了出来,2004年,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2006年开始,广州汽车、电子、石化三大产业逐渐成形,陆续突破千亿产值,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

2021年时,重工业已占广州工业总产值的70%,三大支柱产业又占工业总产值的45%,广州市规工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2万亿、5000亿。

重工业一般都是大国企在干,跟许多人印象不同的是,广州也是一座国企远重于民企的城市,是因为小工厂提供了太多就业岗位,掩盖了这一现象。

中国的经济结构一般都是大国企创造GDP和税收,保证国家上限,小民企提供就业岗位和民间繁荣,保证国家下限。

广州经济其实更依赖南方电网、广汽集团、南方航空、广药集团、广铁集团、越秀集团等国企,广州民营经济和外企看起来发达,到处是展会、批发市场、小工厂,但他们并不是广州的主干。

广州工业发展已完成脱胎换骨,主要是这些大国企承托起了广州的经济赛道。

我去一些小城市调研时,当地公务员会十分懊恼地一摊手说:我们这经济还不行,现在连个千亿产业都没有。

而广州,居然要搞出八个万亿产业来,分别是:新能源汽车、软件信创、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建筑业和规划设计、现代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创意、时尚产业。

广州有83所大学、以及南方各省优秀毕业生为其提供新鲜血液,在人力和财力上都能为八大产业提供足够动能。

比如汽车产业,预计到2025年,广州汽车年产量将突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20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我在番禺参观过广汽的新能源工厂,那里生产车间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产能还在不断扩充,跟厂里头的工程师八卦时,他们也认为到2025年,全市200万辆新能源车年产量不成问题。

到2025年时,广州GDP也将达3.5万亿元。

广州城区的发展战略,也从过去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修改成一脉三区、一核一极、多点支撑、网络布局。

一脉指珠江水脉,以珠江水系为纽带,串联广州各区;三区指北部生态区搞休闲、中部都会区集中建设并和佛山同城化发展、南部滨海湾区跟深圳空港、前海,以及东莞滨海湾新区共同发展。

写到这里,我们终于提到了广佛同城四个字了。

佛山紧邻广州市西部,部分区域紧贴广州市中心的荔湾、越秀老城区,广州南站离佛山禅城市区也仅20公里,两座城市可以说唇齿相依。

唐贞观二年,在城内塔坡岗上挖出三尊佛像,便取名佛山,所以还有个名字叫禅城。

佛山同样是西江北江的交汇处,有水运优势,因此在明清时经济就发展得很不错,加上佛山周边拥有丰富的黏土和河砂,陶瓷、铸铁、商业繁荣,道光年间佛山就有丝织工人1.7万人,棉织工人5万人,还诞生过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税收曾一度超越广州,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佛山土地平坦,有水运便利,加上紧挨着广州,经济下限特别高。

图源:地图帝

因为有地利,佛山在1978年8月就开搞三来一补产业,吸引外资,建成顺德容奇镇300人规模的大进制衣厂,此时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都还有好几个月,胆子特别大。

佛山以此为开端,不断发展乡镇企业,村民们自己创业做老板,从事家电、食品、纺织,以及老行业陶瓷,从家庭作坊开始慢慢累积资产。

1987是佛山大工业的奠基年,这年顺德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吊扇厂蚬华电风扇厂,带动了当地美的、南方、裕华等风扇出口,为美的崛起打下了伏笔。

同年顺德顺风电子厂,搞出了分体式空调,蚬华微波制品厂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微波炉工厂,顺德此后顺利发展成为全国小家电基地。

南海则在桂城大建铝材工厂,在南庄发展陶瓷产业,在罗村务庄开启了日用玻璃产业。

1988年,南海飞行家用电器公司,成为本地历史上第一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当年南海生产总值就达到了32亿元,顺德工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78亿元,在全国排第十位。

顺德、南海、东莞、中山也因此并称为广东四小虎。

发展到现在,佛山陶瓷、电风扇、微波炉、冰箱、空调、铝型材、消毒碗柜、热水器、酱油产量都做到了世界第一。

建材、家具、小家电、房地产、陶瓷行业都做得有声有色,搞出了美的、碧桂园、格兰仕、联塑、海天、宏旺等著名大企业,制造业百强里,千亿级有1家,百亿级有12家,五十亿级有19家。

佛山跟东莞有着鲜明不同,佛山是自己人在自己土地上,以本地家族为单位搞制造业,东莞则是将土地交给外人搞制造业,东莞本地人更喜欢扎堆金融与房地产。

但佛山也有和东莞特别相似的地方,都是各个区镇各自为政,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中心,基础设施和城建都不太好,东莞尤其糟糕,都对不起新一线城市的称号。

东莞各镇是互不理会,各发展各的,佛山则是内斗凶残,顺德南海最先发展起来,对行政中心禅城颇有些不服气,至今顺德和南海的车牌还保留着古旧的粤X和粤Y,并不是佛山全盘通用的粤E。

2021年,顺德GDP达到4064亿,几乎是禅城两倍,跟广州黄埔接近,人口还只有326万,顺德这么富裕的地方,城建一直很差,一位顺德人跟我抱怨说,作为佛山经济第一强区,他们的城建简直惨不忍睹,顺德体育中心还是1992年那个又破又小的建筑,是佛山抽掉顺德的财政去补贴禅城,顺德民间一直有怨气,顺德人宁肯先投钱修通和广州连接的地铁7号线西延段,也不想修通和佛山连接的佛山3号线。

顺德这个地方极特殊,特殊到我个人认为,天底下最顶尖的美食,一个出潮汕、一个出顺德,过去一直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说法,所以顺德人更偏向广州而不是佛山。

南海也一样亲广州,亲到金沙洲一个小岛,一半在广州白云,一半在佛山南海,亲到南海的千灯湖,像是广州的副中心,七成业主是广州人,共有上千家企业、70万广州人在南海安家。

在广州还有个南番顺的说法,从狭义上理解,顺德南海番禺文化历史更相近,所以顺德人从来不说自己是佛山人,只会强调自己是广东顺德人。

这种现象的原理我们在江苏篇介绍过了,是县镇经济过强的正常现象,只要看一眼佛山与广州地图就能马上明白,南海和顺德跟广州的亲密度,看起来比增城南沙强多了。

现在广州和佛山在国内城市竞争上都遇到了问题,广州面临重庆的赶超,而佛山在中国城市的排名,也从2010年领先武汉、成都的第11名,下降到第17名,而成都和武汉从落后佛山,分别跑到第七、第九名。

不出意外,内地强省会战略会延续下去,佛山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排名还会持续下滑。

那谈及多次的广佛同城,能不能对双城起到阻止下跌的作用?

广州与佛山是两座难以割舍的城市,两市每日出行量达到了174万人次,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26%,高于深莞的20%。

但广佛同城喊了这么多年,广州甚至反向而行,将重点投资都放在东部天河黄埔。

要完成广佛同城,最重要的就是将双城的交通建设得更顺畅。

2021年10月,广州发布了《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12月又发布了《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

里面都提到,要将广佛同城,建设成广东全境交通的样本。

目前广佛已经有两条跨城地铁,加上今年5月广州7号延长线开通,以及未来佛山地铁11号线直通广州鹤洞,广佛同城势必可成。

目前住广州在佛山工作的,占广佛同城通勤的4成,住佛山在广州工作的,占6成,同城打通后,佛山并不仅仅是广州的后花园,而是互助互补关系,双方可共享交通枢纽,加强城市沟通。

佛山现在要升级传统制造业,提出建设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万亿产业,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两个5000亿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4个3000亿产业,海天智能、美的库卡、青山华南、邦普高镍、三技精密、百度云计算、徐工建机、日丰机械、润泽国际等都在逐步建设完成当中,这需要大量调动广州资源进行互补。

广佛同城带动的资源整合、人才交流,将帮助广佛两座城市,在2025年达到5万亿GDP规模。

而到2025年时,深圳将达到4万亿GDP,东莞将达到1.3万亿GDP,广佛还是将稍微落后于深莞。

那深圳和东莞两个曾经落后的贫穷区域,又是如何追上自古发达的广州佛山的?

陆 珠三角.深莞

深圳这座城市的崛起,是中国从依赖苏联工业发展模式,转向欧美工业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

1976年文革结束后,邻近香港的广东省宝安县有个深圳镇罗芳村,河对岸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当时深圳罗芳村一个农民一天的收入是0.7-1.2元,而香港罗芳村农民一天的收入是60-70港元,贫富差距巨大,便发生大量逃港事件,全县偷渡逃港3955名青壮年,逃得整个宝安县只剩老人小孩妇女。

1976年的宝安县深圳镇

更有意思的是,香港那个罗芳村,其实就是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人建起来的。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决定先到广东视察,广东省领导向他汇报了逃港事件,邓小平只是默默吸烟,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此时已有了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1978年5月谷牧带队出访西欧五国,具体经过可见我旧文《历史的痕迹》,全队在见识西欧的发达后大受震撼,1978年10-11月,邓小平又先后访问了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尝试寻找国家发展的方向。

其实在当年4月,国家计委和外贸部也去香港和澳门考察,回来后还写了一份《港澳经济贸易考察报告》,建议将宝安和珠海划为出口基地,为了谨慎起见,谷牧和邓小平才先后实地调研,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确立了要大搞改革开放。

据经济学家于光远回忆,1978年11月他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是中央集体领导制,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每周同时听取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六个代表团的汇报,在13日的会议上,他第一次听到邓小平讲他的一部分城市可以先富起来的主张,并列举了十来个沿海城市的名字,第一个讲的便是深圳。

于光远说,邓小平当时说的就是深圳,而不是当时大家都熟知的宝安县。

可能是小平同志实地调研过的原因,对深圳印象深刻。

插一句,深圳开放前,这儿居住的大多是客家人,圳在客家话里是水沟的意思,取深圳这个名字,是因客家人的村子旁有一条深沟。

1979年元旦后,交通部辖下的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向李先念递交了一份建议报告,想在蛇口建一个工业区,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搞工业,李先念和谷牧觉得可行,约见袁庚后,给了他2.14平方公里去搞经济试验,便有了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这是改开后中国最早的开放区域,比深圳特区还早。

1979年4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广东第一书记习仲勋,找中央公开要点权力,希望能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单独区域管理,给特殊政策,这样广东几年就可以搞上去。

之后还在叶剑英授意下,去邓小平家里做了汇报。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过13次修改后在全国人大通过,这天便定成了深圳特区的诞生日。

当时的深圳,划出了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6.5公里,共327平方公里的特区面积。

图中红线部分是1980年的深圳范围

到2022年,经过不断向外扩张,深圳总面积已达1997平方公里。

1981年的罗湖(新华社记者潘家珉 摄)

1980年深圳刚成立时,城市定位是以工业为主,工农业相结合的边境城市,因为发展太快,到1984年,就改为以工业为重点的外向型经济特区,一共设置了15个工业区。

比如我常去的福田八卦岭工业区,建于1982年,是在原来的泥滩和山包上,共修建了118栋标准厂房,由于年纪实在太老,2011年我去拜访安奈儿公司的朋友时,他们那还需要人工操作的古董电梯,动起来咯咯咯地响,跟骨头快要散架了一样,把我们看得一愣一愣的。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深圳人带着我在八卦岭闲逛时,40多年前的岁月仿佛犹在眼前,据他说,当时的八卦岭全是电子、服装、材料加工这种轻工业工厂,二区则是员工宿舍,每间宿舍住8个人,一共7000多间宿舍,分布在周围七八层高的旧房子里,他们不需要交房租,1990年就能拿到1000元每月,月工资是当时普通中国人的4-5倍。

大家都过得十分满足,常在宿舍前的空地上搞歌舞或篮球比赛。

我在2019年写《中国工业三十年》时,记录过深圳凯达玩具厂女工的生活,和老人家说得差不多,刚刚改革开放时,工人拥有过一段幸福的红利期,大概在1995年以后,大量廉价的工人冲进广东,无数血汗工厂拔地而起,工人们的高薪生活便结束了。

八卦这片工业区,代表着深圳最早的三来一补产业,陆续诞生过创维、中国平安、安吉尔等品牌,后来深圳关内成本越来越高,大部分工厂都往关外、东莞搬,我2004年在深圳工作时,这里还是印刷基地,常来这里跟印刷厂对稿,现在已经见不到工厂了,搞家居装饰、图书批发、印刷等,10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有30万平方米已改作商业。

深圳三来一补期间,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三洋厂。

三洋厂是深圳第一家外资企业,1983年入驻蛇口工业区,主要到平远、梅州等地招工人,最顶峰时,6幢厂房容纳了7000多名打工仔打工妹,三洋厂赚到钱后,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入驻到蛇口工业区。

那时候的蛇口可不是今天的豪宅区,就跟今天的沙井一样,到处是城中村、菜市场、破旧的工业园、小电影院,以及穿着统一工服的工人们。

后来同样因为成本越来越高,2005年三洋搬到了宝安沙井,蛇口修起了一片片高档小区和商业区,有了半山豪宅和海上世界。

而三洋原先的厂房,被改造成了文艺气息浓厚的南海意库,我2014年在这上过半年班,这里到处是充满小资情调的咖啡馆、餐饮店、设计公司、文创公司等,绿萝爬满墙壁,三角梅开得到处都是,行人都是衣着整洁的时尚男女,但物价奇高,办公室租金昂贵,附近普通的房子都是十万一平,回想1983年时三洋厂的7000名工人,这些行人可能就有他们的后代,前世今生,当真恍如隔世。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深圳工业的奠基期,形成了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发展路径,也带来了中国第一批南下打工人。

1991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外来妹》,记录的就是最早一批打工人的辛酸往事。

1980-1990年代这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也给深圳埋下了影响至今的治理难题。

便是今天难以解决的小产权房。

深圳原属的宝安县,全部加起来也不过2万多人,现在深圳已经变成了一座2000万左右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人流疯狂涌入,来了就得有地方落脚,就得大量盖房子。

刚开始时深圳哪有这么多财力物力组织建房,最早的盖房方式是野蛮生长的,就是本地村民或者外来人员,买一块集体土地,在没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前提下,盖一栋6-7层的楼梯房,一边自住,一边租给打工人。

从法理上来说,这种小产权房子是违法的,但深圳发展太快,这种房子对建设深圳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功绩,而且这些房子居然一口气建了507万套,占到全深圳房子的47%!

深圳小产权房比商品房便宜太多,容纳了深圳近一半的人口,最后变成深圳政府不公开承认,但也不强制拆除,2014年后才彻底禁止新建小产权房,所以深圳小产权房在买卖过程中签的都不是买卖合同,一般是转让合同、集资建房合同、合作建房合同等。

深圳房价全国数一数二,动不动一套上千万,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深圳的商品房,城中村的小产权房,成为定居深圳的特殊现象,这种情况全国罕见,在住建部也属于下不为例。

所以深圳跟广州一样,在高楼大厦旁边,常有拆不动的破旧小房,而我在西安和武汉调研时,看到新城面貌一片崭新,不存在高楼配城中村这种情况,那是因为深圳的成长过程十分特殊,才有了今天奇怪的城市建设。

中国后建设起来的省会城市,高楼大厦没有广州深圳多,但是规划比广州深圳好。

从1993年到2012年,深圳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深圳,主要从三来一补模式升级成科技兴市模式,将大量企业赶出关内,有针对性地布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最后以电子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成为当时深圳的主流。

因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电脑产业高度发达,便有了著名的华强北。

因为供应链、物流发达,人才汇集,便形成了世纪广场为核心的欧美服装批发市场。

我以前的小说《深海》,就是以这两块地方的江湖故事为蓝本展开的。

还因为金融发达,便有了深圳证券交易所。

当然这些是明面上的生意,深圳还有大量鬼鬼祟祟的小贸易公司,以及跟香港难以计数的走私链,靠着信息差赚价,养活了大量人口。

有了人口和工业,商贸跟服务业自然就发展起来,加上码头的存在,各行各业日渐兴旺。

我2004年在深圳工作时,居住在布吉城中村,每次从布吉桥上经过,桥下车流密密麻麻涌动,时常发生拥堵,喇叭声与车轮声嘈杂焦躁到让人难以忍受,深圳产业物流太过繁华,城市交通有时竟难以负荷。

我后来经历多了才知道,布吉跟通向东莞的梅林关,在撤关前,是深圳最堵的两处地方,我在梅林关开车出关时,有一次拥挤到跟旁边并行的一辆面包车轻轻擦到车门,我跟面包车司机两人都是一愣,互相看了眼对方,也不下车查看,都见怪不怪地继续开车。

深圳日后有所建树的大企业,刚开始都是在第一阶段完成贸易或加工,在第二阶段走向自主升级的,像王石1984年是在深圳卖投影机和录像机,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卖香港公司的交换机,侯为贵1985年在深圳做电风扇、电子琴、电话机的加工生意,三人都是第一阶段积累血汗钱,才有机会在第二阶段升级。

在第二阶段,王石跑去做房地产,任正非搞起了自己的程控交换机,侯为贵搞起了小容量模拟空分交换机,纷纷成为各界大佬。

1988年潘石屹从廊坊石油管道局辞职,变卖全部家产来深圳混饭吃,在南头关没有边防证进不了关,全身只剩80元的情况下,花50元找蛇头从铁丝网的一个洞里钻进深圳,先去工地挑砖谋生,接着推销电话机过活,最后跟王石一样在房地产发家。

也是深圳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的典型代表。

在这段时间,深圳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8%,一帆风顺地超越天津,成为全国第五大城市。

也崛起了中兴、腾讯、大疆、研祥、迈瑞、大族激光、比亚迪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的城区建设也在这个阶段大大向前递进。

1980年前的深圳主城,一根烟没走完可以步行穿越整片区域,建成特区后,因为离香港新界仅一桥之隔,罗湖区自然成为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区域。

深圳早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城区就是罗湖到上海宾馆这一段路,上海宾馆以西是一片荒地,这里成了郊区和市区的分界线,早年来深圳闯荡的人,95%必在这里经停,是大量深圳人的历史回忆,由于这座酒店实在太老旧,2004年时深圳政府打算对其拆除新建,遭到市民的一致反对,第二年还被评为深圳十大历史建筑第一位,可见深圳市民对其感情之深。

当时深圳市区主要就是罗湖,罗湖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期货市场、水贝成了全国最大的黄金珠宝批发中心,罗湖最后成了深圳的金融、商贸中心,以及......水汇中心。

深圳城区的拓展逻辑,主要来自梁湘早年规划。

开平人梁湘1981-1986年在深圳执政五年,他上任前,深圳只修了一条从蔡屋围到上步工业区的深南沥青小路,长2.1公里,宽7米,仅够两辆车来回并行。

梁湘经过新加坡考察和听取多方意见,主张将深南小道拓宽成深南大道,修一条宽50米的大路出来,为深圳后面的发展留足运转空间,并在大道两侧留出30米绿化带,大道中间设置宽达16米绿化带,以备建地铁,深南大道的规划宽度达到了126米,最宽处甚至有300米。

这中间出了个意外情况,当时电子大厦在建,是当时深圳第一高楼,但它破坏了深南大道的规划,梁湘让大厦暂时停工,但最后还是因为大厦已投入巨资不能拆迁,所以深南大道在电子大厦处比别的地方要窄一些。

梁湘后来调去海南做省长,后来者依据他规划的深南大道,上海宾馆以西拓成了8车道,种上各种乔木,建成一条25.6公里的美丽大道,横穿罗湖、福田、南山三区,并依着路线沿途修起了大量高楼大厦。

深圳许多高楼的建设,也跟梁湘有关。

据《深圳传》记载,梁湘初到深圳,是在宝安县委办公室办公,15平米的办公室摆下9张桌子,夏天蚊虫飞舞,有2厘米长,牙签那么粗,逮着人就咬,梁湘在这里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边吃饭边听汇报,晚上就坐在蚊帐里批文件。

1982年部队精简,中央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几十万工程兵没了去处,梁湘考虑到建设深圳需要大量工程人员,便主动向工程兵司令李人林写信,要求接收两万人的工程兵。

这不是深圳第一次接收工程兵,1980年接收了第一批工程兵,是他们完成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友谊商店、电子大厦、文锦渡口岸停车场的工程项目。

1982年冬天,新到的两万工程兵抵达深圳,之后这些年轻人搞定了深圳三分之一的施工任务,成为深圳建设的主力,是他们完成了深圳的硬件奠基,使深圳从一个破旧小镇,变成了现代都市。

深圳现在的特皓工程公司,就是工程兵原一团,深圳建业工程集团,就是工原十六团,深圳鹏城建筑集团,就是原十九团,深圳天健集团,就是原三零二团等,一共八个团,都变成了深圳的建筑公司,还有个工程兵31支队门诊部,变成了今天的深圳第二人民医院。

深圳现在的市民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华强北立交桥、深圳北大医院、沙河立交桥、广深高速、交通枢纽大厦、国际创新研发大楼、宝安机场、滨海大道、深圳湾体育中心等等等等,各种大型基建项目都是他们参与建设的。

前面提到的八卦岭工业区,其实也是这些工程兵建成的。

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工程兵,塑造了深圳的基建。

随着深南大道将深圳由东向西推进,贯穿了整个深圳市区,加上后期北环大道、滨海大道的补刀,以及深圳市政府从上步搬到福田,在工程兵的有力加持下,深圳从东到西,慢慢越变越漂亮,有了金光华、万象城、COCOPARK、KK ONE、海岸城、万象天地等等纸醉金迷的所在。

后发展的区域有更多的后发优势,可以承接更多新兴产业,因此深圳呈现出西强东弱的格局。

南山区2021年GDP达到了7630亿,福田区5318亿,最早开发的罗湖区,只有2571亿了。

2012年后,深圳进入第三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深圳,在完成原始积累和行业成长后,主抓自主创新,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已成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等也在飞速发展。

2022年,深圳重大项目达到了883个,现代产业类项目250个,总投资10373亿,开工建设了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级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

仅仅是一个粤海街道办,就培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一大批知名企业。

深圳正在变成一个蒸蒸日上的科技城市。

我已经花了五千多字介绍深圳,但大部分集中在关内的罗湖、福田、南山三区,难道关外的宝安、龙岗、坪山等就不值得介绍吗?

值得的,但我放在后面讲,是因为他们跟东莞的生态是一样的。

这里解释下,深圳以前有关内和关外两个部分,中间用三米高的铁丝网隔开,普通人进入关内找工作极难,需要经单位、派出所、公安局三道程序办边防证,乡下人更盖四五个章才可以办下边防证,关内建设得像发达地区,关外建设得像发展中地区,完全是两个世界。

深圳关外跟东莞一样,长期处在混乱、黑暗、艰辛、苦涩、潦草,但又蓬勃、旺盛、炽热、狂放之中。

那是野蛮生长的几十年,也是血腥原始积累的几十年。

如果读官方史料,深圳关外和东莞的成长,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奋斗岁月。

两个地方起家都是靠三来一补企业,但跟关内不一样,关内很快就抛弃这种经济模式,深圳关外跟东莞将三来一补一直维持到了2008年。

1978年,香港信孚手袋厂老板张子弥,因为香港人工土地税收水电等成本太高,已经活不下去了,处在倒闭边缘,听说大陆出台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便找华润的人帮忙在大陆建厂。

华润找到东莞县(那时还是县)二轻局,二轻局找到太平镇服装厂(太平后并入虎门镇),给张子弥做出一模一样的样品,张子弥很满意,投资300万港币,由他们提供原料、技术、设备,让太平厂负责招人生产赚劳务费,进行补偿贸易,这是东莞第一起三来一补案例。

这种模式在初期双方都赚到了钱,太平厂第一个月发工资时,计件算工资的工人们拿到了80-110元月薪,我粗略算了下,大概相当于2022年的1.5万元,工人们都炸了,拿了工资马上去买冰箱洗衣机。

张子弥也赚到了大钱,他那300万港币投资,三年就挣回来。

于是香港那些开工厂的老板全都流着口水过来了,五金厂拉链厂印花厂全搞起来,东莞从此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工业革命。

深圳关外的第一起三来一补,发生在宝安石岩。

1978年初,一位祖籍石岩的香港商人,想在上屋村生产吹风机发热线圈,当时社会风气紧张,没人敢接,一直拖到年底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敢把车间放在村委办公室二楼生产,因此比东莞那边晚了几个月。

招来的25名女工全是上屋本地人,每人月薪达到80块钱,是普通农民的8倍,一下子就引起轰动,石岩赶紧将旧仓库、旧祠堂、旧食堂全腾出来搞三来一补,4年后,宝安有了外资企业2512个,三来一补就占到了82%。

到1987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多达2500家,遍布东莞各镇,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达到8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同年整个广东的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近150亿美元。

也就从这几年开始,南方各省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集中奔向广东找活路。

在婴儿潮出生的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河南、河北的男女青年已经长大,正急需工作,个个拎着蛇皮袋和塑胶桶,乘坐拥挤而肮脏的绿皮火车冲向广东,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珠海。(排名有前后)

每年几千万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到来,打碎了工人们的早期红利,工人的高薪生活从此彻底消失。

1989年民工潮就达到了3000万人,1993年达到了6200万人,1994年达到了7000万人,1997年突破了一亿人。

这其中大部分人,涌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找活路。

民工和三来一补企业是相辅相成的,继香港老板投资深圳东莞赚钱后,台湾人也因1984年颁布了《劳动基准法》,造成成本太高,被迫到莞深开厂。

深圳关外和东莞,在2008年前,你见到最多的工厂是台湾人开的,其次是香港人开的,然后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的。

深圳关外和东莞本地人,便不再从事生产,只要靠出租地皮,每年就能获得大量分红,再没有本地人进过厂。

如果你用广东本地人和投资商的角度来阅读这一段历史,那是光辉灿烂、红利遍地的黄金期。

但如果你用南下民工潮的角度来阅读这一段历史,只能用苟且偷生来形容。

中国现阶段写作的人里面,没有谁比我更懂这段历史,因为我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

一个南方的农民工,1990年代时,他从家乡出发到珠三角打工,一般要花半天时间,去到省里重要的火车站,再从窗户里扒进绿皮火车,在几乎背贴着背的环境里站半天或一天一夜,才能达到广州。

这段时间他都尽量不吃不喝,因为火车的厕所屎尿乱流,根本没法进去。

到广州后转车去深圳关外或东莞,流花火车站对面的中巴车,会把人塞得脸贴着脸才开车。

到当地后,找得着老乡介绍进厂最好,找不着就要经历被黑中介、黑厂、黑电话亭、黑公交反复压榨。

每一家工厂招一个工人,会有十几个人应聘,人多得需要工厂保安挥舞着橡胶棍维持秩序。

等你进了厂,终于有了一份稳定低廉的工作,还要经历盗窃、飞车抢劫、走在马路或睡在租房里,被治安队破门而入查暂住证,没有就被拉到樟木头收容所,砸一两个月的石头才放出来。

我在广东22年,我身边没有一个同龄外乡人,没有经历过被偷被抢,每一个人只要一说起当年的飞车党和治安队,个个心有余悸。

哪怕我在深圳关内上班,跟关内的白领聊天,他们说起到关外出差,被飞车抢劫的往事,都害怕得全身发抖。

多少人在那段惨淡的岁月里遭受凌辱?多少人冤死在飞车党和治安队手里?

中国农村男女青年,是在用自己的血肉,给沿海的发展赋予营养。

什么是血淋淋的原始积累?这就是血淋淋的原始积累。

其实广东一度发达的色情业,也是民工潮的附属品。

深圳罗湖早年的向西村,是来往深港的货车司机包二奶的常居地,后来有了广深和谐号,附近的樟木头和常平两镇也被拉入二奶常住区,所以常平早年时色情业最发达,厚街长安是后面追上来的。

从1992年开始,台商将台湾人结合澳门、荷兰、日本、蒙地卡罗等色情花样带入东莞,并制定成标准,才有了当时名闻天下的莞式服务。

东莞本地,是不可能原创这么多奇怪的性服务的,这套性产业本质是由日本到台湾,再从台湾到东莞的。

东莞当时涌入大量南方农村失业女青年,为性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最顶峰时,东莞几乎每家大酒店都有桑拿服务,据说有上十万技师在工作,直到2014年被彻底铲平。

治安队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逐渐消失,飞车党在2006年禁摩后慢慢绝迹。

深圳关外和东莞,当年的繁华是相对的,除了部分人的富裕,也夹杂着大量管理和文化垃圾,绝大部分的底层打工人,过着艰辛困苦、骨肉分离的血泪生活。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我2000年到东莞打工,底薪是300元每月,加班费常年1.5元一小时,每天从早八点工作到晚十点,中午傍晚只休息一小时,一周只休息一个晚上,一年只放三天假,住在十二人一间的潮湿破烂宿舍,吃白菜萝卜、加一点你都不知道是什么部位的猪肉,这种高强度、低报酬的痛苦生活,上亿打工人苦熬了近二十年。

珠三角的繁荣不是本地人只靠勤劳建立起来的,是南方各省的廉价劳动力,加上外部投资和特殊地理、政策叠加造成的,没有任何理由,让一个地区的人独享繁华,所以必须坚定地执行共同富裕。

我常听到沿海富裕省份的人抱怨说,他们的税收都拿去补贴内地省份了。

其实这种思维,是不懂沿海富裕的来源,更剥夺了内地人的生存发展权。

到2002年时广东省三来一补企业达到了历史巅峰,此后一路走下坡路,到2008年时,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到了67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48%。

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种企业开始陆续搬离东莞,台企港企韩企,在东莞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我原有十几个同班同学,在东莞寮步的三星集团上班,这家公司主要生产FDD,SPK,键盘,POWER,LENS,pick-up等,最辉煌时有上万人,FDD全球市占率25%,我同学大都在这家公司呆到结婚生子,旁边的诺基亚也有好几万人,18年时间生产了10亿部手机,但这两家公司都倒闭了。

原有的旧产业在进入2010年后,像凯威针织、日利印刷、爱高电业、铿利五金、富康美印刷、合俊玩具、万士达等等直接倒闭,而裕元、力凯等去了东南亚。

相比2000年代,东莞的常住人口多了,但流动人口少了,所以常有人说东莞没有以前热闹了,其实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垮掉了,带走了大量劳动人口。

也带走了工业区无数的隆江猪脚饭店、沙县小吃店、炒米粉地摊和小杂货店、小服装店。

不过深圳关外和东莞,并没有因为这些工厂的流失而倒下,相反越来越强大。

就两点,一是本土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强了,替代了这些低端制造业,比如寮步的诺基亚确实倒下了,但长安的OPPO和VIVO起来了,诺基亚只会给打工人一点基本的薪水,但OPPO和VIVO给工程师发起年终奖毫不手软,2012年时,我朋友在里面做工程师,年终奖就有小几十万,这在诺基亚时代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就是深圳也在疯狂升级,他们专搞高端产业和金融业,把一些制造业逼走了,像华为干脆就搬到了东莞松山湖,在这里生产手机。

华为简直是GDP狂魔,他们一搬过来,仅一家带着点上下游的小伙伴,就把松山湖的房价撑到全市最高。

华为在松山湖的基地极美,花费了几百亿才建设起来,我原以为阿里西厂已经很漂亮,但华为还要远胜阿里西厂,应该是地球上最美的办公环境,推荐大家有生之年都去看一看。

东莞通过本土企业升级和深圳外溢,现在中高端工业已经十分强大。

2021年GDP880亿的长安镇靠手机、机械、五金模具;GDP720亿的虎门镇靠服装、电商、电子信息;GDP474亿的厚街靠家具、会展、行业、机电;GDP576亿的塘厦靠电子电源、高尔夫、家电,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独特产业,各个镇各有各的发达,全国百强镇里,东莞占了15个。

不过东莞跟佛山相反,搞工业的一般不是本地人,本地人集中在金融、房地产这些来钱快的行业。

可能有人留意到了,东莞市下面只有镇,没有县。

这是因为,东莞本来是属于惠阳专区下的县,1985年才成为县级市,1988年才升为地级市,下面各镇就一直保留在那里。

因为各镇分立,城市规划极其凌乱,东莞经常是工业区旁边有个幼儿园,幼儿园旁边有个菜市场,菜市场旁边竖满了1990年代的农民房,农民房的中间挺立着几栋顽强的商品楼,农民房一楼是各种小吃店杂货店。

东莞城建经2000年一波建设,放在全中国其实算中游,不太差,但东莞可是过万亿GDP的新一线城市,如果放在新一线对比,东莞是毫无疑问的倒数第一,城建之差简直惨不忍睹。

整片东莞只有国贸和松山湖看着像现代城市,其他地方都是破破烂烂的像个小县城,离国贸仅几公里远的地方、甚至森林湖这种豪宅的周围,人行道上都坑坑洼洼没人管;市中心连个立交桥都没有,从东城跑南城8到10公里,常常开车要30-45分钟;最惨的还是环城路,已拥挤到不堪重负,路上被大货车不断碾出大坑,我的车已经在环城路上爆胎过三次了。

全市还只有一条地铁线,一条在建的我每天路过,四年了,还在围起来挖,一点动静都没有。

东莞是一座十分适合创业的城市,这里有不少工业资源可以轻易找到,但东莞真的不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比中国其他城市的基建落后太远太远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瘠,让人感受不到现代城市的幸福感。

跟同等级的城市对比,东莞基建烂到令人发指,所以我第一次去常州时,看到常州的城建,震惊得心里头冰凉冰凉。

不过东莞建设不起来,可能跟东莞的自留税太少有关系,东莞在2020年时全国税收排第12名,达1783亿,只比长沙少200亿,但东莞自留税占比在前15名里,和广州分列倒数第一第二,广州自留税比例是29%,东莞是32%,自留税高的重庆、杭州、苏州、南京、青岛,自留税都超过了50%。

最神奇的是,东莞无论基建、医疗、教育都不太好,但房价排在2022年全国第九名,跟三亚一起并列两大房价最不值得的城市。

东莞的房价之所以高,主要还是地理上离深圳太近,也从侧面说明,东莞本质上是深圳的卫星城。

但凡深圳还能吃上一口肉,就少不了东莞一口汤,东莞跟深圳的关系,就像昆山和上海的关系,是一种经济中心的外溢关系。

随着深圳越来越强,东莞也只会越来越强。

柒 丹霞

万里江山图写到现在,没有比广东篇让我写得更艰难、更漫长的了,居然写出了四万多字,是别的省两倍的工作量。

那是因为从人文上来说,广东是中华民族千年迁徙的最后一站(海南不算),这里融合了大量族群和语言、食物,形态极其复杂,仿佛沉在瓶底的流沙。

从经济上来说,广东又是中国GDP第一大省,珠三角我估计会发展成中国未来最富裕的一个区域,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五星连珠,也可能是全地球最富裕的一个区域。

到2035年时,广东省将超越韩国、法国、英国,相当于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常住人口也将达到1.32亿。

到那时,湛江和汕头应该也发展起来,除了珠三角,广东将实现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希望到2035年,当后人读到这一篇文章时,当知道前人创业不易。

也当记得,丹霞岭南的辉煌成就,不是以一省之力造就,而是举全国之力,才有了广东的今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