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平忠敏(关于松平忠敏的简介)

抒情君 8

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

(日)佐佐木克

四贤侯会聚

时间回到八月十九日。一桥庆喜、松平春岳和岛津久光三人在一桥的家宅中,围绕久光提出的幕政改革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久光第一次见到庆喜和春岳。不过,春岳与岛津齐彬在拥立庆喜运动中志同道合,春岳从齐彬那里听说其弟久光是有能耐的人才,所以三人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讨论。

讨论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①放宽参勤制度,将所余费用用于充实海防。②订立围绕破约攘夷的外交方针,设置主管外交的大名。③幕府决定关于对外关系等问题的国家基本方针(国是),在与朝廷完成汇集意见的基础上,由将军进京,确定最终的国是。其他种种情况,列述于全部的 24 条建议中。

三者发言的具体内容并未留下任何记录。但是,闰八月二十二日,春岳说服老中下令放宽参勤交代制度,这是以当初三人的谈话为后盾的。最重要的是,以八月十九日为契机,庆喜(25 岁)、春岳(34 岁)和久光(45岁)三人结成了共同行动的合作关系。

春岳将久光介绍给了一桥派的志同道合者山内容堂(土佐前藩主,又名山内丰信,35 岁,在幕府的劝告 ③ 下隐居)和伊达宗城(宇和岛前藩主,44岁,自己隐居)。之后,志向一致的春岳、久光、容堂和宗城四人就被称为四贤侯(或称四侯)。

这四人在实际上掌握了藩的实权,是事实上的藩主,同时他们也作为藩主们的父亲隐居。这样一来,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决心行动的时候也不必有所顾虑,这就是隐居的益处,在幕末波云诡谲的政治中,他们能依据自己肩负的责任及自身的判断来应对一切事情。

四侯的共通之处是,他们一致反对使用武力与列强对决的过激攘夷论,也反感仅仅针对幕府的激论。他们认为破约攘夷意味着:将和平的外交交涉坚持到底,幕政改革也不可急躁冒进,即使幕府倒台国家仍不能摆脱困境,因此,对于幕府应该做的,是使朝廷和幕府相辅相成,各藩合作,向着强化举国一致的体制这一方向不断努力。四侯考虑着日本的将来,达成了一致的理解。就这一点来说,庆喜也没有异议,而庆喜与四侯的合作关系在元治国是会议出现分裂(1864年二月)以前,大约持续了一年半之久。

① 参勤交代:幕府为统制大名,规定大名定期到江户谒见将军,基本原则是大名隔一年分别在江户和领国轮住,同时把妻、子留在江户作为人质。

②  江户出府:即进京,指江户时代武士定期去江户的规定。

③ 此处的劝告指幕府提出的参考意见,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事实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力。3 政治之都—京都的尊王攘夷运动

尊攘论的兴盛

八月二十一日(1862,文久二年),岛津久光与随行的大久保利通从江户出发,前往京都。当天,久光一行人抵达生麦村(横滨市鹤见区)的时候,遇到了从上海来日的生丝商理查逊等四名英国人,他们正骑马打算去参观川崎大师。在遇到大名出行的队列时,四名英国人并不懂得避让。这种无礼的行为使萨摩藩士挥刀相向,理查逊当场死亡。这就是生麦事件。闰八月七日,久光等人渡过京都三条大桥、由寺町道北上,在今出川道向西拐,前往位于皇宫西北角的近卫家邸。沿途挤满了京都的民众,他们把久光作为坚决进行攘夷的英雄而夹道欢迎。大久保在日记中记下了民众的狂热:我欲极尽所言……梦中的心情。

大久保所言并非感动,相反,仿佛是一种不现实的困惑之感,所以他在日记中以梦中一词来描述自身的感受。不必说大久保,即使是久光或萨摩藩士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攘夷。在他们看来,妨碍大名行列的人应被归咎以无礼之罪,即使妨碍者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因为无礼而被砍头。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京都的气氛发生了剧变。

剧变的中心是长州藩。七月六日,京都的长州藩邸中,藩主以下的首脑集团举行了会议。会议商议决定长州藩的基本方针是,为了实现天皇所期盼的破约攘夷,长州藩众人必须竭尽全力。此前,长州藩曾确定其藩是(藩的基本方针)为:向朝廷尽忠节(真心竭尽全力)、向幕府尽信义、向先祖尽孝道。长州藩通过此会确认了上述藩是,在反复讨论以后,决定了今后的运动方针如下:

为了达成天皇和朝廷期望的破约攘夷,长州藩要诚心诚意地竭尽全力。若被幕府妨碍,则切断对幕府的信义,即使关系到藩之存亡,也应为了朝廷而尽力。对幕府的信义是基础,同时也要尊重天皇的意愿,真心诚意地为推动幕府实现破约攘夷而努力。(浦靱负日记《山口县史 史料编·幕末维新》3)

条约的签署是幕府的责任。如果被列强承认的日本政府—幕府不作为的话,那不论长州藩怎样高声疾呼,破约攘夷也不会有任何进展。长州藩的任务,是督促幕府实行破约攘夷的决心,为舆论造势,给幕府施加压力。这就是长州藩新破约攘夷的藩是。收到关于此事报告的朝廷大为欣喜,攘夷的决心也愈发坚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沿路欢迎久光的民众中甚至还可以见到女官的身影。

批判幕府和恐怖活动

以武力见长的长州藩,做好了身当领头兵为破约攘夷冲锋陷阵的觉悟。朝廷内外的强硬论者也接受了长州藩的决议,其气势愈发壮大。

七月二十日,前关白九条尚忠家臣岛田左近的首级被竹矛挑起,在四条河源 ① 遭到晒首。旁边所立告示牌陈述了他的罪名—在安政大狱期间曾协助作为大老井伊直弼心腹的长野主膳。(犯人是萨摩藩的田中新兵卫。)此事乃抗议幕府的恐怖活动。

八月十六日,以三条实美(25 岁)、壬生基修(27岁)等少壮派为核心的公家 13人,就内大臣久我建通、岩仓具视等人在和宫与将军家茂结婚之际将朝廷机密泄露给幕府一事,向关白近卫忠熙提交弹劾书。朝议的结果是,给予久我、岩仓等人蛰居处分。久我和岩仓是幕府的协助者,对两人定罪是为了向幕府施加抗议的压力。这一主张大体也在朝廷内占主流。虽然天皇称这是不实之罪,但仍抵不过三条等强硬论者的势力。

八月二十七日,为了避祸,彦根藩对长野主膳处以斩刑。闰八月二十二日,九条家臣宇乡重国遭到晒首(犯人未知)。二十九日,捕吏文吉被视作幕府的走狗也遭到晒首(犯人是土佐的乡士,被称为刽子手以藏的冈田以藏等人)。闰八月二十三日,久光离开京都。久光在京都提出的建议是,经过充分讨论应将破约攘夷定为国是,必须要着手构建举国一致的体制。然而朝廷内没有人认真听取久光的建议。久光对丧失理性的京都十分失望,便回藩了。

九月十二日,岩仓具视家邸被投进一封预告替天讨伐(天诛)的恐吓信。大胆的岩仓具视接受周围的劝告,剃发为僧,隐居于洛北 ② 的岩仓村。九月二十二日,京都町奉行与力渡边、金藏等四人被砍头并晒首(犯人是田中新兵卫、冈田以藏、长州藩士久坂玄瑞等人)。不断激化的恐怖活动,实则含有报复安政大狱的强烈意味,自然逐渐构成了幕府的反对势力。

京都町奉行对恐怖活动畏缩不前,所司代宫津藩主本庄宗秀也未能出手支援幕府。安政大狱时期幕府的强势已不见踪影。幕府施行的对策的仅仅是在闰八月一日,任命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守护京都。十二月二十四日,容保到达京都就任。

督促攘夷的敕使和土佐藩

在参勤的途中,滞留在大阪的土佐藩主山内丰范(16岁)受朝廷所托于七月二十五日进京,当天他收到指示,即留在京都负责警备工作。第一次恐怖活动,就发生在岛田左近受袭的五天后。

岛津久光接到的命令是对浪士进行惩戒,而命令山内丰范负责警备一事主要是由幕府决定的,旨在应对京都可能发生的混乱情况。听命于山内丰范的土佐藩勤王党首领武市瑞山也随之进京。作为尊王攘夷的激论家而闻名于世的长州藩的久坂玄瑞(22岁)终于与土佐藩的武市瑞山(33 岁)在京都会合。

这一年二月,久坂玄瑞通过坂本龙马将自己的亲笔信交给了武市瑞山,他写道:诸侯不足恃,公卿不足恃,纠集草莽志士之外别无他法(诸侯和公卿都不可靠,因此若我等身份低微而志向高远之士同心协力,必能挽救日本于危亡)。

在老师吉田松阴的嘱望下,久坂玄瑞与松阴的妹妹成婚。在松阴的弟子之中,也只有久坂继承了其师的草莽崛起论(见 43页),这个想法与武市瑞山和真木和泉等激论家是共通的。他们认为,与其期待从不主动作为的幕府、公家和诸侯,倒不如自己起来带头敦促他们展开行动。因共同的志趣而成为伙伴的武市和久坂,从此以京都为中心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

闰八月十四日,想将破约攘夷定为国是的长州藩派遣家老益田右卫门介等人赴关白近卫忠熙宅邸,表示想要确定朝廷的想法。对此,天皇在十八日召集朝廷内群臣(公家各职),表明自己没有改变攘夷的想法,希望听取群臣的坦率意见。虽然长州藩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敕命,但是他们确认了天皇对破约攘夷的渴望。

天皇的言论支持了朝廷内外的攘夷强硬论者。之后,要求派遣敕使督促幕府实行破约攘夷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九月二十一日的朝议决定派遣三条实美出任正使、姉小路公知出任副使。强烈推荐三条和姉小路的人正是长州藩和土佐藩的激论家们。朝彦亲王和议奏正亲町三条实爱作为朝廷内的稳健论者,担心三条和姉小路过于激进,但朝议的决定并未因此更改。

山内丰范作为敕使三条实美的随从,率领藩士抵达江户。实美的生母是土佐藩主山内丰策之女,三条家和山内家的姻亲关系固然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但制定这一决议主要出于平衡萨摩藩和长州藩的考量。敕使于十月十二日从京都出发,二十七日到达江户。

督促幕府攘夷的敕书写道:……人民也希望将攘夷定为国是,全国已经实现人心一致,我愿天下尽快知悉,实行攘夷的策略是集武家之众意而定夺的良策……

天皇坚定地认为,绝对要避免与外国交战。因此,攘夷的策略不是以武力驱逐外国,而是通过外交交涉来废除通商条约,再重新缔结平等的条约。如果实现上述目标存在困难,那就努力实现部分条约的改正。这是天皇的破约攘夷。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条约改正,而在幕末,它被称为攘夷。攘夷的意思即,以集众意、制良策作为条约改正的手段和方法。

诸大名上京

十月十四日,天皇派遣敕使前往以下 14藩:萨摩(岛津)、长州(毛利)、土佐(山内)、仙台(伊达)、熊本(细川)、福冈(黑田)、佐贺(锅岛)、久留米(有马)、冈(中川)、艺州(浅野)、冈山(池田)、鸟取(池田)、德岛(蜂须贺)、津(藤堂),让他们督促幕府将攘夷定为国家基本方针。各藩应允这一旨意,通过敕使秉明天皇,他们将为国家竭尽全力。

《孝明天皇纪》中所谓的内旨(天皇的内部命令),指未经武家转奏来转达天皇旨意的非正规方法,天皇不再忌惮幕府已是公然的事实,内旨代表着天皇真正的命令。天皇的命令也传达到了以上14藩以外的藩,从 1863年(文久三年)正月初开始,诸大名陆续进京。当然,他们的进京并未征得幕府的许可。

到三月初,除上述 14藩以外,进京的大名还有:佐土原(岛津忠宽)、高锅(秋月胤殷)、尾张(德川茂德)、久保田(佐竹义尧)、岛原(松平忠和)、米泽(上杉齐宪)、松江(松平安定)、津山(松平庆伦)、越前(松平茂昭)、筱山(青山忠敏)、高田(榊原政敬)、明石(松平庆宪)、七户(南部信民)、加贺(前田齐泰)、新发田(沟口直溥)、高槻(永井直矢)、伊予松山(久松胜成)、水户(德川庆笃)、对马(宗义达)、高松(松平赖聪),以上 20 藩。此后还有藩,直至八月共计超过60 藩进京。

就大名的门第来看,进京的只有御三家、亲藩、谱代和外样。地域上来看,关东地区的藩对幕府较为客气而未曾进京,至于九州、中国、四国、近畿、东海、北陆、越后、东北地区都有进京的藩或大名,进京各藩的范围遍布全国。通俗来讲,以上的藩不能称为勤王藩或是从佐幕 ③ 转向勤王的藩,他们也没有联合起来拿下京都的想法。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参加围绕国是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在天皇颁布督促攘夷的敕书及其对十四藩的内命中,天皇希望为构筑举国一致的体制而集武家之众意,以及向着破约攘夷而努力。岛津久光、松平春岳、山内容堂、伊达宗城四人,和一桥庆喜抱有同样的想法。对此,诸大名也深有同感。

诸大名带领他们的家臣、藩兵进京,随后将军家茂上洛。这样一来,京都汇集了大量武士,一举成为政治之都。

从幕末到明治(一):佩里叩关让日本认识到军事的差距、体会屈辱

从幕末到明治(二):美国东印度舰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江户

从幕末到明治(三):明治政府从1886年起正式进行海军的军备扩张

从幕末到明治(四):美国总领事哈里斯在下田玉泉寺挂起美国旗帜

从幕末到明治(五):朝廷、公家社会,关白拥有比天皇更大的权力

从幕末到明治(六):英国海军巨大阴影明显动摇了日本天皇的决定

从幕末到明治(七):幕府、大老同水户藩摩擦,导致樱田门外之变

从幕末到明治八:水户藩士被惩处,因他们企图拥立德川庆喜为世子

从幕末到明治九:吉田松阴遗书《留魂录》,平静而满怀气魄地辞世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