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历尽沧桑。
古黄河和漳河屡次改道北溢,造就了枣强县这方土地,它流淌给这方百姓的有甘甜,也有苦涩;有辉煌,也有坎坷。百姓们顺其自然,又改造自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
古代,境内水草丰茂,荆棘遍地,枣树尤多,曾建有煮枣城,先民以所煮枣汁作糖料。 西汉初已置县,因枣木强盛,取名枣彊县,由于彊与强同音同义,后沿用为 枣强县。经世代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至近代枣树已遍布全县,田园河畔,村旁庭院,随 处可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其中以马莲小枣为最佳。金秋八月,片片枣林红枣满挂,赏心悦目,别具风情,使路人也感到甜浸心脾。
清凉江、索泸河平行纵贯全县,为古时黄、漳二河的北溢故道,常年有水,至近、现 代已变为时令性排沥河道。全境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还有总面积近5万亩 的10余个洼地,雨季易受沥涝。在地下,有一条主干河道和8条小河道。浅层淡水分布面 积为639.33平方公里,可采量为6848万立方米。由于当代干旱年份较多,水位持续下降,缺水已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大障碍。
农业土壤的成土母质,就是古黄河、漳河的冲积物。以潮土为主,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索泸河两岸有部分沙丘,其随风移动性为农田一大害,建国后,有的地段群众扬长避短,发 展林果生产,取得良好效益。明代,冀州州属5县,以南宫、枣强两县土壤条件最好,洪 涝灾害较轻,故有金南宫,银枣强之说。也正因为这点,广大农民守土为本的观念尤 重,习惯广种薄收,能聊以果腹为自慰,不敢高求。但现实并不使人总能自慰,阶级剥 削的存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糠菜半年粮的家庭常占大多数。
另外,在县境西南部 各乡村,植棉历史较久,被称为棉花窝,每年有大宗作为商品运往城市,生活较好。1936 年,全县人均植棉0.27亩。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使守土为本的观念受到冲击,兼营 或专营手工业、商业者大批涌现,其中经营营皮者尤多。营皮为本县传统特产,源于商代,经世代传授,技艺娴熟,制品精美。明代中叶,本县就有人进京都开设皮店,历数百年而首禁不花,至民国初年,大营镇上已经皮店林立,附近百余个村庄也多有作坊,户 白却在世后了巧手裁拌~缝之为摄、缀之成蓉,毛色艳丽,美不胜收,中外客商纷纷慕名 而室,大营镇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皮毛集散地之一 ,如今,裘皮生产民成为本暴的 大支生,声品钟往国内外市期,旧时还有一部分人走京申卫,或者下关东,去塞外,以生产经营毛毡、五金、木器、铁器者居多。
尊儒崇圣是历史上枣强县人的传统心态。枣强县与古广川曾几度分合,故史界向称枣强为董仲舒之故乡,至今县境内尚存董氏石像一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教育以孔、董等烯家思想为内容,满未度具学、书院,改办平民学校,先进的文化科学照短。教育宗目 和教学方法在本县萌生,有一批接受新文化思想的青年知识分于佣吃,立白时光自近升始吸收采用较新的生产技术。建于元、明时期的郭村和崔母两大寺庙群,为旧时枣强县人求 神拜佛之地,人死后将其亡灵送往崔母庙之陋俗,至今在枣强县农村尚存。
由于枣强县与战事频紫的古冀州、清河那相毗邻,故多受战事牵连,或被波及,或为战场,致使百姓腰受创伤。明初,燕王朱棘率重兵南下争夺天下,途经县境,先民惨遭浩劫,儿绝炊烟。水乐年间从山西、山东向这里移民。明末,白莲教起义,枣强县人多有响应。清 光绪年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枣强县是继威县之后兴起最早的第二个县。今门庄乡张 家屯村的王庆一,挂旗设坛,招勇习武,率团勇千余焚烧了肖张教堂,后转战故城、景县 和献县,支援那里的义和团运动。当内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残酷镇压时,百姓们纷纷予以 掩护,使首领王庆一和众团勇免遭捕杀。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枣强县百姓仍未得安宁。
声明:文中内容部分摘自94版《枣强县志》,作者志在弘扬枣强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