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20多年来,医院、护理部一直强调我们对患者要礼貌,十字文明用语、尊称这些都是护理部日常质控的内容,但是患者对我们的称呼又由谁来质控呢?不求被尊重,但求别侮辱。
下面两个案例是笔者工作中真实的故事,两个让你哭笑不得的故事,愿我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启发。
案例一:腿上净毛的男人
那是几年前笔者刚刚在神经内科当护士长时,科里有一位50岁左右的男护士L老师,L老师脾气慢悠悠的,穿衣打扮也不太讲究,记得那是夏天,不太讲究的L老师总是上班不换工作裤,白大衣里面直接穿的是运动短裤。
一天,有个经常来我科住院的卧床患者家属,非常不满的来到护理站,说:护士长,我要投诉。那天晚上我爸不小心把床单弄湿了,让那个护士帮忙给换一下,半天也没过来,不得已找隔壁房间家属帮忙更换了。
我顺嘴一问:哪个护士?
家属:就是那个腿上净毛的男护士,我都不能看他,上班也不注意形象,说话也爱理不理。
由于当时笔者刚刚走上护士长岗位,觉得只要工作上不出僻陋就行,对着装还真是没有要求过。事后经过了解,L老师由于当班接诊了2个住院患者,没及时帮患者更换并且也没给患者家属解释。
启示:通过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形象在患者的心目中多么重要,得体就是在合适的场合说该说的话,穿该穿的衣,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职业素养贯穿在工作的始终。
案例二:有证的娘们
19床是肺癌脑转移的患者,患者为本院职工,单身一人,无儿无女,近期患者卧床病重,于是找了护工阿姨照顾,这位护工阿姨50多岁,人高马大,干活倒算利索,就是不识字。
由于长期输液治疗,浅表静脉损坏严重,输液较为困难。责任护士Y建议患者留置PICC,护工阿姨一听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立马建议患者使用PICC。
责任护士小Y告诉阿姨:这个PICC需要有资质的护士进行穿刺,今天PICC专科护士C老师没上班,得明天才能扎。
阿姨:啥是有资质?
责任护士小Y:就是专门学习过PICC穿刺、获得PICC穿刺许可证的护士。
阿姨似乎明白了,说:就是有证的护士呗!
第二天一早刚交完班阿姨就来到护理站问:那个有证的娘们来了吗?我们今天必须扎那个什么C,可不能再受那个罪了。
护士长哭笑不得,护士怎么还成了有证的娘们。
启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及家属应该使用何种语言进行沟通。尤其是进行健康宣教时,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患者图文宣教、实物讲解宣教比文字宣教更适合。
其实,护士要求的并不高,工作中一句暖心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足够能化解一日2万步的累、一夜无眠的乏。
在工作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哭笑不得的昵称?一起来唠唠。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