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七十九章原文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七十九章解析
1,张弓
张弓有两种意义:一是将弦安装到弓上;二是将弓拉开(射箭)。本文中的张弓显然是安装弓弦的意思。
弓主要由弓臂和弓弦两部分组成。
弓臂预制成类似弧的形状(如下图),两端刻有用于装弦的槽;弓弦两端结好死扣,两个扣正好可以将弓弦连结到弓臂上的槽里。在没装弦时,弓臂上两个槽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弓弦长度(包括扣在内)。
弓箭
张弓时先将弓弦的一个扣套在弓臂一端的槽中,一只手将较长的弓臂(高者)压短些(印之),用另一只手将短的弓弦(下者)拉长些(举之),将弦扣到弓臂另一端的槽内。这样弓弦在弓臂上就呈现出一种预紧状态,越强的弓预紧力越大,也越难被拉开。弓弦可能是一种易耗品,需要经常更换。在冷兵器的年代,人们应该很熟悉张弓的过程,但现在的人们对这一过程就很生疏甚至不知道了。
看网上介绍,圣贤们大都把张弓理解为拉弓射箭,认为在射箭的时候,射高了就压低些,射低了就抬高些。这种理解有两个不合理的地方:1,与损有余而益不足的天之道不是很契合。2,不太好操作。射箭者距箭靶等目标的距离或远或近,通常情况下很难看清箭着点,又怎么根据箭着点的位置去调整射击方向呢?
我所读范本大众文艺出版社《老子》虽然将张弓解释成了弓上弦,但可能解读的专家并了解弓上弦的过程,所以对之后几句话的解释也让人不明就里:高了时就压低些,低了时就抬高些,多余时就减少些,不够时就补足些。
2,天之道与人之道
本章中天之道和人之道的意思显然是:天地自然所遵循的方法和人类所遵循的治世方法,这里的道是方法的意思。
天地自然所遵循的方法是(故天之道),损耗或减少(损)事物富余的部分(有余),增加或弥补事物不足的地方(益不足)。地表高处的物质(水、泥土和砂石等)总会不停地向低洼处流泄,让曾经的沧海变成桑田。【当然也有反例,比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越来越高。】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方法往往是剥夺贫弱者的财富用于供养宝贵的人,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3,遵循天道有多难吗?
《道德经》中提出了很多行为准则(即德,也是道),但绝大多数解老者认为这些准则是对圣人的要求,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可是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大家都认可的圣人,这样《道德经》连同其中提出的准则就都成了让人费解的费话,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起到过什么作用。但进入近现代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推行到全社会层面,从而弱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所有的社会矛盾,不但让本该消亡的资本主义社会垂而不死,而且让其中有些国家初步迈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大门——在没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下,不知这些国家的政策是不是受到过《道德经》的影响。
《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德是每个普通人都能遵守的。并且包括道德经在内任何理论、方法和道德只有向全社会推广之后,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当然任何方法和准则只有经官府的推行才能推广开来并长期执行下去。
三.注释与解读
1,天之道,犹张(1,把弦安在弓上。2,拉开弓)弓者也,
天地万物在运动变化时所遵循的自然规则和方法(天之道),就如(犹)我们往弓背上上弦时(张弓)使用的方法一样(者也),
2,高者印(印:用手压或用脚踩)之,下者举(举起,抬起)之,
将较高较长的弓臂(高者)压短些(印之),将短的弓弦(下者)拉长些(举之),将弦扣到弓臂另一端的槽内。
3,有余者损(1,减少。2,损害;伤害)之,不足者补(弥补)之。
装好弓弦的弓,弓臂长度多出来的部分(有余者)被弓弦拉着减损了(损之),长度不足的弓弦(不足者)被弓臂拉着弥补了它的长度(补之)。
4,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所以天地自然所遵从的规则(故天之道),是损耗或减少(损)事物富余的部分(有余),增加或弥补不足的事物(益不足)。
5,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1,两手捧着;引申为进献,送。2,供给,供养)有余。
但人们遵循的做事方法(人之道)就不是这样(则不然),人们往往损害生产、生活资料严重不足的一些人的利益,剥夺或剥削他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损不足),反而(而)供养(奉)有着大量资源、生活上富足有余的一些人(有余)。
6,孰能有余而有(通又)以取奉天者乎?唯又道者乎?
又有谁能够(孰能)自觉地尊奉天道(奉天)把自己多余的资源和生活资料(有余)拿出去(取)用以(以)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们呢?只有(唯又)那些遵循天道为人道的人们吧(道者乎)?
7,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
所以(是以),虽然圣人们为邦国、为天下做了大量工作(圣人为),但他们并不认为天下或邦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弗又),也不想让自己永远占有服务邦国和服务天下的权力(弗又),虽然圣人们为协调邦国内部合作和抵制外族入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功),但他们并不居功自傲(而弗居也)。
8,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圣人总能象这样(若此),他们没有过分的贪欲(其不欲)并且总能将优秀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展现在世人面前(见贤也)。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