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备集团的蜀汉政权为正统、叙事以刘备-诸葛亮这一系人马为主体,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这是罗贯中的原创,其实非也。在罗贯中的时代(元末明初)以前,中国的文学界就已经逐渐开始对三国的正统问题有了激烈的争论了。
按史学界的观点,三国的正统毫无疑问是魏朝。这一点,无论是陈寿所作的《三国志》,还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都是认同的:
陈寿的《三国志》,只有《魏志》里有本纪,孙权、刘备等人的传记全部都是传,连个世家都捞不着;
而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则干脆就是以《魏纪》来指代220-265年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但是,这只是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代表文学界,尤其是在宋元以后,普罗大众越来越有话语权的文学界里更是如此。
中国人素有同情悲情失败者的传统,无论是乌江自刎的项羽,还是日后冤死风波亭的岳飞都是如此。而在三国这段历史中,蜀汉,无疑是最有悲情的失败者特点的一方。从惨淡经营的刘备、诸葛亮,到死的憋屈的关羽、张飞,无不是如此。
而在这之中,政府的意识形态引导也占据了一定作用——东晋时期,尽管法统来源于西晋和曹魏,但是国家已经开始对诸葛亮进行奉祀;而在南宋之时,将蜀汉奉为正朔的呼声更是越来越高,甚至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默许。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北方的那个政权,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承认为正统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连带着曹魏一起否定掉。毕竟,虽然汉魏更迭是和平演变,但却属于篡逆之举;蜀汉虽然名不正言不顺,却好歹有个皇叔的名号,算得上是大汉的延续。
因此,作为深受此思潮影响的文人,罗贯中在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就难免会有这样的倾向;而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也成功地把蜀汉正统论深入到了绝大多数读者的心中。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