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河源玉带河畔的宁强县城,是汉上第一城。这里原是羌族的活动区域之一,早在夏商时羌人已迁入陕南,居于今宁强县境及周边一带。春秋、战国时期,羌氐据有今宁强西境,蜀据有东境,后统一于秦。秦汉以降,宁强境内多为羌氐所居。东晋时期由羌族姚氏建立的地方政权 后秦,其所辖区域含今宁强县境。唐初,在今宁强县境内设有金牛县、三泉县和嘉牟县,不久,金牛、嘉牟并入三泉。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三泉县直属京师,此后长达137年之久,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元初,改大安军为大安州,治所由三泉移至今大安镇。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州为县。明初并入沔县。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本地羌民田九成揭竿而起,以马面山为根据地,率义军转战巴山及秦陇一带,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农历九月,起义军经数月苦战,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从徽州败退回马面山,田九成及其部下4000多人被俘,朝廷诏诛同盟,遣散胁从,但地方官府为了泄愤,不使羌人再作乱,大肆屠杀被俘羌人,从而引起剩余羌人的愤怒,思谋复仇,聚众造反。官府察觉,大量搜捕县境内羌人,部分被杀,部分遣送出境,部分被管制。但大部分不愿离开故土,于是隐瞒自己的羌人身份,在今宁强南山一带深山老林隐居,繁衍生息下来;以后又陆续聚居,成为现今这一带大部分居民的先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朝廷将原设于甘肃徽县的宁羌卫迁建至今宁强县城所在地。明成化二十年(1485 年),朝廷又以宁羌一卫,孤悬深山,军民杂处,难以控御,加之荆襄民众为避战乱,多溯汉水西迁,此间人口骤增等原因,割今略、勉二县的三分之一建立宁羌州,辖今略阳和勉县。此时,州、卫并存。在中国历史上以羌 命名的州、县,唯有宁羌,意为使羌地永远安宁。1942年宁羌改名宁强,于右任题安宁强固以释其新义。
羌族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民族,华夏的不少族系都与羌族有关联。氐羌民族在宁强境内的活动历史悠久,不断创造和发展了羌族文明。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羌氐民俗痕迹仍依稀可寻。现今南山一带深山老林的羌民后裔,其宗派观念、宗教信仰等羌族风习依然盛行,仍旧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风习俗,无论是衣饰、饮食、岁时、居处、信仰等,与现今羌地别无二致。特别是傩,汉人称端公,羌族称释比,在这里极为盛行。傩是现代民歌、舞蹈、杂技的原始雏形,是农耕时代融祭祀、娱乐、信仰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傩艺中的舞、歌、技、乐几乎是紧密相连甚至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娱神必不可少的内容,看似简单、单调,却独具稚真、古拙、粗犷的风格,透露出远古幽谧、神奇的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羌人后裔主要的娱乐、歌舞、信仰、祭祀、崇拜等,都在傩艺中有所表现。宁强的傩舞粗犷奔放,原始古朴;傩技神秘莫测,变化无常;傩腔豪迈浑厚,自然天成;傩面抽象神似,妙趣横生。

作为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一的羌族,在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中蒙受灾难,仅遇难人数就有3万余人,约占羌族总人口十分之一。羌族生态文化遭到巨大损毁,面临断裂的危险,抢救保护和发展羌文化刻不容缓。宁强境内的羌人后裔众多,他们承载着羌族的文化遗产。2008年10月,宁强被国家文化部划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2013年4月建成的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是目前陕西省内唯一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建成填补了陕西羌族民俗博物馆的空白,标志着宁强羌族文化研究和保护迈入了新的阶段。羌族文化博物馆的建筑和陈列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点。馆舍宽敞,羌碉高耸,气势雄浑,庄重古朴。馆前广场,各种刻绘有羌族习俗图案的灵石错落点缀。馆内设有羌源厅、文物厅、释比厅、羌绣厅和羌家小院五个展厅,形象地展示了羌族的历史和文化。走进各个展厅,宛如来到了原始古朴的羌寨之中;欣赏羌族的傩艺表演,好像回到了幽邃神秘的久远年代。

宁强作为羌族故地,借助抢救保护羌族生态文化的机遇,深入认识羌族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发扬羌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利用汉源一带的生态、水利和矿产资源优势,正在将汉源羌城建设成为汉源名城而奋发努力。
作者:刘清河 来源:《汉水 汉水》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