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那么多国家当中,在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大约6000万年里,有且仅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日本这几个国家的探测器曾经有幸深临马里亚纳海沟。这条海沟最深处超过了11公里,并且根据探测器所传递回来的数据显示,这条海沟还在不断变深。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条海沟在形成之后就不断地在吞入海水,甚至每年的吞水量在30亿吨,每100万年就是3千万亿吨海水。那么问题来了,被吞掉了那么多的海水,为何海平面没下降呢?

发现马里亚纳海沟
实际上,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人类第一次发现且勘探马里亚纳海沟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英国在1872年12月开启海洋普查计划,而担任这项任务的是英国皇家挑战者号,在开启该项计划的第三年,挑战者号抵达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群岛进行考察。而由于那时国际上对于海洋的探勘技术十分有限,对于海洋深度的丈量所采取的方法也十分简陋,英国当时所采取的方式是用绳子绑住重物之后扔进海里,静待重物完全沉入海底而不再继续下沉之时,然后将绳子抽上来且做记号,通过丈量绳子下沉的长度来确定该处海洋的深度。

可让挑战者号上面这些水手所措手不及的是,多携带的8000米绳索已经到了尽头,重物却依然没有触底,还需要继续下沉。之后挑战者号几度增加绳索回到原地进行测量,却依然难以得出结果,最终将该区域称为挑战者深渊,而实际上那就是马里亚纳海沟。就在英国发出相关的报道之后,引起了世界上诸多自认为具备海洋勘测实力的国家争先前往,但几乎所有的国家最终都无功折返。
丈量马里亚纳海沟之深,发现其吞噬巨量海水
而第一次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是英国挑战者号测出该深渊的深度至少是10900米。随后,美国海军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1960年成功进入并且探测到的深度是10916米,打破了英国之前的测量结果,成为新的世界纪录。在此之后,日本拓洋号也成功进入该海沟并且测得最大深度为11040.41米,这个深度也被记录到世界纪录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测量深度在不断更新之外,关于该区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猜想也在不断进行。而对着地球板块运动理论不断成熟,国际上比较广泛地认为,该区域是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所形成的海沟,地质学家认为是菲律宾板块受太平洋的俯冲而形成,同时将其命名为马里亚纳海沟。

第一次关于马里亚纳海沟吞噬海洋之水的报道已经是在几年之前,欧洲报道称在西班牙附近海域出现神秘洞口,其深度难以被人类所预测,唯一确定的是那个神秘的洞口正在不断地吞噬海水。后来在中美英日这几个国家的探测器成功抵达当地且传回数据,才发现了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根据探测器所传回的结果,证实了该海沟确实不断地吞噬海水,并且每年的吞水量达到了30亿吨。专家以此类推得出的结论,是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时间大概为6000万年,被其吞下的海水已经能够淹没地球上任意一个大洲。
为何海平面不下降?
在认知到那条如同深渊一般的海沟不断吞噬巨量海洋水时,但海平面却没有因此下降,一开始专家们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专家们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吞噬海水之后会进入上地幔,在上地幔强大的压强当中,海洋水软流层的物质发生反应,融入软流层之中,变成一种物质,而这种质量会通过火山喷变回水蒸气,之后蒸发回到大气,再通过降水来到地球表面。经过一系列形态的变化之后,被吞噬的海洋水又回到了海洋。专家还表示,被吞噬的海洋水,或许并不是全部都进入地幔,不排除部分顺着地壳里面的缝隙成为地下水,但最终也会因地球水资源的循环而回到海洋中。因此,纵使马里亚纳海沟每年吞噬了巨量的海水,这等于这是海洋循环中的一部分。

实际上,除了马里亚纳海沟在不断地吞噬海水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其实地球上还有许多海沟也在不断地吞噬海水。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探测吞噬的海沟高达30条之多,其中大海沟高达17条,其他的都是小水沟,但其中吞噬海水最多的还是马里亚纳海沟。但这并未造成地球上的海洋干涸,甚至海平面也没有因此下降。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是,被吞噬的海水并不是凭空消失,更不是被消耗,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参与到水循环当中。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循环之后,被吞噬的海水又有机会重新回到地表或大气中,虽然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不管是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后且经过复杂的温度变化,最终形成降雨的形式重新落回海洋;还是以地下水被循环,最终都还是在地球的水循环系统中。

海平面不仅没有下降,甚至还在不断上升,专家给出的判断是温室效应。因为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原本不参与水循环的冰川融化之后进入海洋,继而让海平面上升。之所以要全人类展开环保和给地球控温,倘若海平面继续上升,抢夺高原成为居住地将成为主流趋势,或将引发一系列威胁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应该落实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个体之上,我国已经率先发出碳达峰与碳中和计划,并且正在努力达到。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