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宅遍布的苏河湾,有一幢建于清代的私家古宅,最初是清朝昆曲大师徐凌云创建的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水云乡,后成为民国烟草大王的私宅,之后又变身南林师范学校。到了上世纪末时楼房周围杂草丛生,经过八年重修后瑞华公馆以餐厅的新面目重生。翻修耗资 3 个亿,整栋楼被平移 95 米,旋转 35 度,顶升 2 米,整个移位了的老房子里红木雕饰遍布,更能动不动就看到价值不菲的玉雕装饰,是一间主打粤菜的博物馆餐厅。



公馆位于小区华府樟园内,走到靠河边的位置,穿过老式石库门牌坊就是。两层楼高,青砖红瓦,是典型的老上海建筑风格。园内香樟树枝繁叶茂,所以起名为瑞华樟园。公馆于 2015 年成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并捐赠给了瑞华基金会,历时 8 年的修葺后,重生的老宅正式对外开放。



走进正门步入中庭,四周被铜雕围栏装饰的廊道环绕,餐厅、酒吧、宴会厅和包房都散落在围廊之后的房间里。在正式用餐之前,先来了一场清末富二代私家别墅探秘之旅。


老宅原本共两层,因不能加高,于是在地下又挖了一层。负一层的陈列馆里不乏老板的私人珍藏古董,也能在此读读这栋楼的百年变迁史。中庭的位置是舞台和酒吧,藏酒室里各类大牌洋酒让酒鬼看了瞬间不禁双眼放光。


舞台后方的一整面红木雕刻的瑞华樟园全貌着实有惊艳到同行的大家,公馆样貌、苏州河上的船只、 院子里喝茶闲聊的人们、甚至每一片树叶都被精雕细琢出来,对工匠的巧技不得不服。负一层正对地下停车场,对于私密度要求比较高的客人停好车后可以直接从这个隐蔽的后门进入。


负一层靠瀑布的床边位置是小聚佳地,沙发座椅配上红木桌子大气舒适,格子窗外就是瀑布精致。


餐厅的包房分布在一、二层,最小提供 4 人包房。就算不用餐,光是那一桌一椅都能让人看很久。这些痴魔的巧手能匠们连桌面也不放过,红木桌面由噌亮光滑的玻璃盖住,下方则是繁复的立体刻花,每一张桌面都是不同主题。围在四周的椅子也是没一把重样的,深色光亮、大气奢华,部分包房的阳台上还能看到屋外的苏州河景,清末豪宅的气派就在这些小细节处呈现出来。

除了粤菜,瑞华樟园也提供西餐,后厨团队 30 多人,分工细致,点心、主菜等都由不同师傅出品。作为招牌之一,餐厅的午市茶点出品确实也配得上这样的环境,据厨师说,底汤、皮冻都是自家熬制,不使用味精和其它添加剂,人均 200+,性价比不错。挑个天气好的周末,坐在能看到窗外瀑布的位置,点几个经典港点,配一壶好茶,和朋友絮叨一番也很不错。

这道冰烧三重肉非常考验厨师功夫,选用连接排骨部位的挑骨花肉,一头猪身上大约只有一斤多。带皮切丁后放入烤箱烘烤,出来后皮脆肉嫩,带着香而不腻的肉汁,紧实入味。

这里的虾饺则以虾和饺皮取胜。虾仁大颗弹牙,皮薄透明,每个饺子中还放了两颗虾,用料很有诚意,胃口小的,大约两个就会有微微的饱腹感。

端上桌时石锅还带着温度,小笼包滋滋作响。包底煎至金黄,咬下去后,香脆之余更有汤汁崩出。锅底铺了一层韭菜,香味轻微渗进面皮中,丰富了小笼包的口感。

粢饭糕本是上海街头的经典小吃,端上这瑞华公馆的餐桌后,也变得大气豪华了些。饭块里加了足量蟹粉,口感更粉糯,清新的蟹粉味从米粒中散发出来。

杨枝甘露成败与否除了看水果用料是否新鲜外,还要看汤汁的浓郁程度。用芒果和椰汁打浆,没加一滴水,浓稠度恰到好处,芒果和椰香完美交织,配上软糯的西米和清爽的柚子,每一口都很享受。
古宅、小院、喷泉、小点...... 在这个苏河湾畔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吃着吃着就穿越到了清末富二代的世界。
地址:凯旋北路1555弄华府樟园内66号(近光复西路)
图片来源:瑞华樟园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