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杨征
最近,《北京晚报》五色土的四时佳气专栏,为读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北京城历史的交融。其实,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在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城门命名上,都能够窥知一二。
不妨结合地图,看看当年北京内城城墙和城门所在的位置,来感受一下二十四节气如何影响了城门的命名以及功能的设置。
朝阳之门: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设计中,四季元素经常被考虑在规划原则之内,这大概和大多数城池都呈方形有关系,每一个方向代表一个季节,行走一圈正好是经历了一年四季。比较著名的案列就是东汉的洛阳城,这从东汉文人李尤为洛阳城十一座城门所作的铭文中可探知一二。洛阳城东城墙最北侧的城门为上东门,上面铭文这样写:上东少阳,厥位在寅。条风动物,月值孟春。这段文字今天读起来显得有些晦涩,不妨简要解读一下。
第一句讲的是上东门的位置,古人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和一年的四季相结合,其中东方属于春季,这个季节是万物复苏、阳气慢慢恢复的时节,因此也称为少阳。少阳实际上讲的是上东门位于京城之东。第二句则将城门的位置用十二地支做了个注解。《周礼·考工记》中对于国都营建原则有如下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也就是说都城四面城墙,每个城墙上开三座城门,加起来一共是十二座,这就正好对应了十二个地支,而上东门的位置在寅位上。第三句则将城门和八风结合,并简单介绍了该城门所代表的一月中的物候特征。条风为八风之一,也就是东北风,正和上东门的位置相匹配,而这句中的动物二字则是一个动宾结构,讲的是节气对于生物的影响,也就是东风使万物萌动的意思。最后一句则表明了该城门所代表的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月份——孟春,即春季里的第一个月,也就是阴历的一月。
相对于北京城,以明代永乐年间初建的内城而言,东侧城墙上有两座城门:东直门和朝阳门。这两座城门在元大都时期分别名为崇仁门和齐化门。当时元大都的东墙比明代北京城的要向北多出五里左右,而在这条延长线上还有一座城门名为光熙门,至今地铁13号线还有一座以光熙门命名的车站,标识着这座城门当年所在的大概位置。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